愛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沒有愛的人生是蒼白的、孤獨的、悲哀的,如同沒有生命的岩石。沒有愛,人就陷入了病態,即使有軀殼,也隻是行屍走肉;有的甚至會陷入一種瘋狂,墮落成罪犯。
對兒童來說,愛的作用和地位更加重要。他們對整個外部社會還漠然無知,沒有經濟能力,沒有友情,缺少獨立性。如果沒有愛的氛圍環繞、懷抱,他們會對世界充滿恐懼。而愛,如同乳汁一般,滋養著他們,讓他們感覺世界的美好。愛可以讓他們依戀、牽掛、平和、滿足、安全、舒暢、自信……除了生理需求,兒童生命中很大的部分都是為了獲得愛、留住愛。父母、親人的冷漠、拒絕乃至憤怒,都會讓他們十分不安;而為了扭轉這種局勢,他們會按照親人們的指示和要求行事——而家庭教育就容易在這種情形中施展開來。當然,孩子願意學習、接受教育,還因為學習和受教育本身也是一個有趣的過程,跟遊戲一樣。
人人都能感受愛,人人都可以去愛,但並不是每一位當父母的人都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愛。西方人對待已學會走路但跌倒在地的孩子通常不會去扶,而是讓他自己站起來,哪怕他在哭泣;中國人則不同,大多數會急忙走過去,將他扶起或抱起,撫慰再三,有的還在孩子摔倒的地方蹬上幾腳,罵上幾句。父母如果不會正確地愛,不知道愛的良好方式和途徑,就不會讓孩子健康成長,有時還會適得其反,使孩子走上邪惡的道路。
1.教育知識導引的愛——學會正確的愛
很少有人不愛孩子。這既是為人父母的一種天性,也是人的理性選擇、情感積累、願望滿足、快樂追尋、習慣驅使等方麵綜合作用的結果。既然是自己的血脈,既然從小開始就與自己朝夕相處,加上孩子——這個上天賜予人類最重要的禮物所表現出來的世間最經典最美好的天真、純潔、可愛,每個人很自然都會愛上自己的孩子。當然,後來也有一些父母開始討厭孩子(除去短暫的時期和個別的情況)甚至憎恨孩子,那是因為長大後的孩子嚴重違背他們的意願和公共道德乃至法律,給他們造成相當大的傷害。而這種情況的出現,究其實質,是源於父母們不會正確地愛。
不過,愛是有深淺之分的。有的人可以為孩子奉獻一切,有的人雖然也愛孩子,但是這種愛常常給自己的名利追求、事業追求、娛樂追求讓路,有的人愛孩子就是給孩子吃飽穿暖。愛的深淺自然影響孩子的成長。
我們對孩子尤其喜愛。自從孩子出生之後,她幾乎占據了家庭的中心位置。家中的每件事情雖然並不都是為了孩子,但是一旦與孩子的有關事情相衝突,則大都會被放到一邊。對於孩子所必需的經濟支出,譬如食品與書籍購買、英語與舞蹈培訓、旅遊參觀、競賽外出等,通常沒有什麼猶豫;與此同時,對於為孩子成長所必需的時間占用,也大都沒有什麼吝嗇。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衣食冷暖極為關注(現在來看,還是有些過頭)。甚至可以說是:孩子一咳嗽,家長就會“感冒”。說起來也許別人不相信,平常的確是在孩子第一聲咳嗽發出的時候,我就會給她喂抗病毒口服液。這種神經過敏式的精心嗬護還是有成效,孩子長到18歲,僅短暫住過一次醫院。
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特別注重她的飲食營養和體育鍛煉。從妻子懷孕開始,我們就“按圖索驥”,依照相關保健書籍去注重營養供應。孩子出生後,總想著法子將營養的東西送進孩子口中去。那時候妻子有這種感覺:每喂孩子一口飯菜,就感覺好像撿到一塊金子。孩子長到一定階段,我們根據她的喜好製訂了食譜。食譜由我用白紙寫好,粘貼在廚房門上。高一時外出租房,白底藍字的食譜也一並搬家。到高三後,考慮到孩子的大量付出,我們還去超市購買昂貴的新西蘭獼猴桃、美國藍莓、紅櫻桃等進口食品。體育鍛煉方麵,除了舞蹈訓練外,從她還在上幼兒園開始就帶她早上跑步。記得有段時間她說希望早上下雨,這樣她就不用很早被我叫醒去跑步了。進入高二後我們還鼓勵她參加學校的武術訓練隊。鍛煉強健了她的筋骨,也調劑了她緊張的神經,使她盡可能有最佳狀態投入學習。
有的家長會鬱悶或疑惑地說:“我也是這樣做的,我比你做得還好,可是為什麼沒有成效?我傾注大海,卻連小溪都沒有收獲呢?”
可以用一句話來解釋,那就是沒有正確的愛。
這裏我想借助並改造哲學家羅素的一句名言,他說“高尚的生活是受愛激勵並由知識導引的生活”,而我以為家長對孩子正確的愛,應當是由教育知識導引的愛。
正確的愛是符合人類文明的基本價值觀的。它包含有或者導向於自由、平等、博愛、寬容、正直等內容,有利於培養和追求人類基本的善,貶斥和消除不良行為乃至罪惡。它滲透著科學的意識、規則的精神;它追求並重視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與給予,而不停留於物質和金錢的拋灑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