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的心理學行為理論的創始人華生說過:“給我一打健康、狀態良好的兒童以及由我支配的養育環境,我保證將她們中的任何人培養成我所選定的某種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當然,也可以是乞丐和小偷……”英國教育家尼爾曾說過:“問題少年是問題父母的產物。”馬來西亞教育專家鍾積成認為“好孩子,壞孩子,都是父母培養出來的”。他們從另一角度說明或印證了外因主導內因的教育原理。
外因主導內因的原理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功,絕不是他天生有多麼聰明,而是後天教育和環境作用的結果。孩子的未來主要掌握在家長、教師等人的手中,也與孩子所處的社會環境關係很大。家庭作為孩子所處的最重要的外因,是孩子成才的主要通道。
外因主導內因的原理告訴我們,切不可忽視教育的規律和方法,切不可忽視教育過程中的價值和理念選擇,切不可忽視教育者的思維和情感表現。
外因主導內因的原理告訴我們,應當更加重視社會大環境的優化。教育是民族之本,國家之綱。為了我們的孩子,對於國家的政治製度、法律實施、輿論導向、信仰崇尚、文化追求、社會保障等一切構成社會環境的各個要素,都要精心打造。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說過:“人是環境的產物。”一片貧瘠、齷齪的土地,不可能生長出嬌豔、鮮美的花朵。
就像植物中的蓮和藕,肢體上相連品質上又相斥的特征一樣,外因主導內因原理既有跟身份論、血統論相同的地方,又有不一致的地方。這個不一致的地方就是原理中的外因往往不是固定不變的,不像身份、血統這些“一錘定音”終身不變的東西。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社會環境,都可以因實施一定的行為而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表現出與其原來本質不同的一些特征,這些行為和特征會使作為內因的孩子呈現不一樣的成長。前文列舉的文學家宋濂,其父母雖為貧苦之人,但極為重視宋濂的教育,想方設法讓宋濂就教於當時有名的學者夢吉、吳萊等人,完全不是一般貧苦人的眼光;林肯雖然出身伐木工人的家庭,可是其生母、繼母都十分重視林肯的教育,不顧其父親的阻撓而讓他上學,其繼母更加注重培養他寬容大度等優秀品質;愛迪生的家庭非常普通,父親是農民,母親隻是一位小學教師,不過他母親懂得教育的規律,而且極有愛心和耐心,當愛迪生被老師稱為笨蛋的時候,她一直鼓勵並告訴他:“即使世界上所有人都瞧不起你,媽媽都相信你。”
因此,作為父母,即便身處貧窮和卑微,但是隻要勇於學習,不懈努力,注重自己行為的重塑和傳遞,高度重視孩子的教育,傳播正能量,就可以把孩子培養成富有和尊貴的人。
外因主導內因的原理,也並不是說家長、教師、環境等外部因素決定著孩子將來一切的細節,並不是說孩子要成為哲學家,家長一定首先要是熟知概念、範疇、推理的“老夫子”。它隻是說,如果外因付出了足夠的、得法的努力,就可以成就出造福社會、榮耀家庭的良好內因。至於孩子成才的程度、類型等,往往不一定是父母等外因所能左右的,也是沒有必要去左右的。
令人十分遺憾的是,這個重要的教育原理,在現實的中國還沒有多少市場。它就如常年躺在超市角落貨架上的商品,積滿了灰塵,很少有人問津。在當今社會,除了學校教育的畸形化以及社會環境“汙染”的日趨嚴重的現象,正在逐漸撥亂反正之外,單就家庭教育來講,已經陷入兩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