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可貴的教育探索精神(2 / 2)

三、教育是一塊偉大的試驗場地,最是需要躬耕的人。前蘇聯教育學家阿·波瓦利阿耶夫曾說:“教育是一塊偉大的試驗場地,發展個性、教育技術需隨之改變。”縱觀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們既是哲學家又是教育改革的實踐家,為了推行其教育理念,大多親自創辦了新型的學校。例如柏拉圖學園、誇美紐斯試驗學校、杜威實驗中學、洪堡的柏林大學、羅素的比肯山學校、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農村中學等。在現代的中國,除了陶行知創辦曉莊師範外,既沒有開展教育試驗的教育學家,也沒有躬耕教育試驗園地的校長。雖然我國現在有眾多民辦(或私立)學校,但是實事求是地說,它們基本上沒有辦學的新思路,也不是為了試驗某個特定的教育理念而創辦的。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中國沒有世界級的著名教育家,這是與一個擁有最多教育試驗資源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的,應當引起我國教育界深刻的反思!

教育領域的確是一塊偉大的、廣闊的場地,試驗的對象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一所學校,或一個班級,或一門課程,或一個學生,或一個子女。我之所以讚賞《成才主道是家庭》這本書,是因為我很佩服李建勳先生進行教育試驗的精神。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操縱在掌權者的手中,不如說掌握在父母的手裏。”我真誠的希望,我國的學生家長們,各級學校的領導者們,廣大的教師們,以及教育理論研究者們,積極地投入到這個偉大的試驗場地裏來,由此而湧現出大批的著名教育家來。

四、異見當尊重,創造最可貴。人類曆史的不斷發展,不是源於讚同或讚美,而是因為人們有“不從”的行為,有不從才會有創造,才能不斷地前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自由的人,而隻有對人雲亦雲的世俗觀點、對權勢人物說不,人才能成為自由的人。我高興地看到,在李建勳先生的書中,多有異見或“不從”的觀點,例如他提出的“外因主導內因”的觀點,就與傳統的內因決定論相悖。其實,外因與內因在一定的條件下,是能夠互相轉化的。我們不難為他的觀點找到佐證,例如孟母三遷的故事,母愛使愛迪生成為大發明家;荷蘭凡·高在畫店打工的經曆,激發了他對畫畫的興趣,雖然27歲才開始學畫,但執著的追求使他成為世界後印象派畫作的代表人物。這些事例不都說明了外因的主導作用嗎?

五、理論聯係實際,創新是為了應用。教育既是一門理論學科,又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創新理論創始人約瑟夫·熊彼特在彌留之際留下遺囑:“行動——光有理論是不夠的,隻有行動起來,努力改變現狀,才是真正對理想的拓荒。”《成才主道是家庭》這部書,正好體現了這個特點,具有普遍的實用性。他提出的關於孩子成長中常見的17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非常有實用價值的,值得廣大學生家長們在實踐中參考。

這部書的亮點,遠不止我以上所談的五方麵,相信讀者從中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多的家長們,積極投身到教育實踐的偉大場地中來,通過辛勤的耕耘,總結出你們自己教育子女的心得體會,以此催生出我國教育學園地裏百花盛開的景象!

受作者囑托,卻之不恭;讀書稿有感,謹以為序。

2014年3月28日

於武昌珞珈山寒宬齋

(本序言作者係著名教育家、武漢大學原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