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西廂記·長亭送別》的語言藝術及其審美教學
體育與藝術
作者:馬玲
[摘要]語文教學中的審美鑒賞,主要是對文學語言的鑒賞。對文學語言來說,審美鑒賞就是“披文以入情”,激發學生的審美聯想和審美想象,重構相應的新的藝術形象,從而獲得審美快感的過程。通過分析《西廂記·長亭送別》那典雅、清新、活潑、優美、抒情意味濃鬱、個性化突出的語言,體會王實甫“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而後從品味唱詞和誦讀唱詞入手,讓學生來品味戲曲文學作品的語言之美和意境之美,對學生進行具體的審美教學。
[關鍵詞]戲曲語言 意境之美 語言之美 審美教學
就表演藝術而言,戲曲是一種綜合藝術,唱、念、做、打,均含有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等多種因素。鑒賞戲曲,也必須具有多方麵的藝術修養。而我們讀戲曲文學劇本,主要是從文學角度去鑒賞,要在把握劇本的情節結構的基礎上著重領會唱詞的藝術特色。
在戲曲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去鑒賞戲曲作品的意境美、形象美、構思美、語言美。中國古代戲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引導學生去鑒賞戲曲中的唱詞美即語言美,讓學生在感知美和鑒賞美的基礎上,借鑒美、模仿美、進而創造美。這樣學生可以在審美的實踐中認識生活和人的本質,陶情冶性,逐步培養起健康高尚的審美趣味。因此,在元雜劇《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的教學中,應主要引導學生去鑒賞《長亭送別》的唱詞美。因為這折戲最能體現王實甫《西廂記》“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其語言特征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有詩劇般濃鬱抒情色彩的語言
《長亭送別》口語的韻律化,使得這一折戲的語言清新自然、形象活潑又富於文采。不僅如此,這折戲的語言還具有詩劇般濃鬱的抒情意味,使整折戲有著濃厚的詩情畫意,它那生動傳神的描寫,往往把讀者帶到絕美的境界之中,如《長亭送別》開頭寫鶯鶯的離愁別恨。她一上場念開場白:“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去,早是離人傷感,況值暮秋天氣;好煩惱人嗬!‘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裏程。’”敘事抒情,都有濃鬱的詩情畫意。接著按排了三支曲子,尤其是第二曲[滾繡球],由景入情,寫鶯鶯的滿懷離愁被秋景觸發:“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在無可奈何之中,她隻懷著讓情人多逗留一刻的可憐希望:“柳絲長玉驄難係,恨不得倩疏林掛住斜暉”,這兩句唱詞,情中見景,景中有情。“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對有情人難分難舍的情景:張生不忍離去,所以讓馬兒在前麵緩緩地走,鶯鶯的車在後卻要“快快地隨”。這一前一後,一快一慢,把他們分離在即的那種纏綿留戀的神態、心情刻劃得惟妙惟肖。其敘事抒情,水乳交融,極其生動地寫盡兩人的兒女情態。第三曲[叨叨令]寫鶯鶯的怨恨象火山一樣噴發了:“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這一曲用一連串迭詞和排比句式,讀來猶如行雲流水,酣暢淋漓;又象連珠排炮,激越熱烈。
此外,[一煞]、[收尾]的唱詞也滿了詩意。[一煞]一曲中,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麵。[收尾]一曲則以“四周山色中,一鞭殘照裏”來渲染氣氛,與開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形成對比,這裏鶯鶯極力尋找張生遠去的背,偶然見馬又在殘陽裏閃現了一下,隨即隱沒在群山暮靄之中。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隨人遠,情隨恨去,情境關合,絲絲入扣。這折還有其他幾處的景物點染,也是相當完美地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和環境,使整折處處有詩的意境,洋溢著詩情畫意的濃鬱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