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中狂歡化語言的探究(1 / 3)

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中狂歡化語言的探究

體育與藝術

作者:張博涵

[摘要]勞倫斯的名著《兒子與情人》,受到無數讀者的青睞。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對這部作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廣泛的評論。以前的評論更多的是戀母情結、道德、理智與情感的二元論,從愛情和婚姻等的角度出發。而本文則著重分析作品的語言特點,尤其是狂歡化的語言特色,使用的修辭和特色詞彙,加深了對勞倫斯的思想和作品的理解和認識。

[關鍵詞]兒子與情人 狂歡化語言 勞倫斯

0 前言

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在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不僅是因為它反映了社會現實,更能體現勞倫斯獨具一格的寫作風格。勞倫斯認為當時的機械文明摧毀了人們的本性,尤其是下層的工人階級。因此,他運用象征、暗喻等各種語言手段,使用狂歡化的語言,將人物之間的對立關係表現得更為豐滿。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描寫得淋漓盡致、鮮活動人。

1 小說簡述

《兒子與情人》這部小說被稱為是一部極具現實主義的作品。小說在描寫主人公一家的日常生活細節的同時,雖然也運用了不少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但不管是從作品的形式還是內容上來看,其主導的傾向基本上都是現實主義的。其現實主義的特點之一就來自於小說本身對現實的客觀、具體、曆史的描寫,也表現在語言的社會曆史現實性中。小說中的瓦爾特·莫瑞爾是個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粗俗的、道德觀念不強的礦工。妻子格特魯特卻出身中產階級,雖然家庭條件不是很富裕,但至少受過比較優越的教育,是個實誠的清教徒小姐。之後格特魯特遇到莫瑞爾一見傾心,但是婚後卻迅速意識到了做一個下流社會礦工的老婆將要麵對的代價和貧困。而莫瑞爾一直不思進取、酗酒成性、打罵妻子,以至於格特魯特拯救他的希望就像那肥皂泡般徹底破滅了。生活中的幾番大的衝突之後,她都開始蔑視他,繼而開始憤恨他。因為對丈夫太失望,她把自己的愛轉向自己的兒子們,先是寵愛威廉,繼而是保羅,她把她無限的愛和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為他們創造條件,讓他們有朝一日能夠跳出煤坑,晉升成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之後格特魯特去世後,保羅傷心欲絕,保羅決定離開家鄉,到城市去。至於保羅今後的人生道路應該怎麼走,勞倫斯並沒有明顯地告訴我們答案。而這樣模糊不清、令人略感傷感的結尾也正反映了當時勞倫斯同樣迷惘的心態:他所追尋的兩性之間的相處,進而拓展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迷惘的。

2 狂歡化語言

狂歡化語言是前蘇聯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巴赫金從小說的修辭特點中概括出來的重要結論,在其代表作《拉伯雷的創作和中世紀與文藝複興時期的民間文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這兩本著作中,巴赫金都著重談及了狂歡化問題。他認為隻有從狂歡化這個人們很少理解的角度,從民間生活中詼諧文化的角度切入,才能真正地把握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拉伯雷創作的本質特征。而在長篇小說話語研究的散論中,巴赫金則試圖通過研究狂歡化問題來探討長篇小說話語的發端。

所謂狂歡化,其實就是指一切狂歡節式的儀式、慶賀、形式在文學體裁中的轉化與滲透過程,它具有俯就性、全民性、戲謔性、粗鄙性、褒貶雙重性的語言特征。狂歡的語言風格在很多的文學作品當中經常表現在暴力、粗俗的語言字詞上。這種語言風格特點在《兒子與情人》這部小說上體現得尤為突出,小說中諸如方言、俚語和邊緣化話語等亞文化語言,都富有狂歡化的語言性質,鮮明地展現了小說人物的性格特征。

3 狂歡化語言在小說中的表現

語言是載體,反映著人們豐富的內心世界、身份和地位。語言又是具有階級性的,不同的階層有著不同的語言方式。小說中的狂歡化語言所折射出的戲謔、粗俗和宣泄等語言是亞文化內涵。

3.1詼諧的地區方言

格特魯特向往的是上流社會的生活,莫瑞爾本來是不可能進入她選擇的視野。而在這其中,語言其實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她對莫瑞爾心動開始於他帶來的她從未經曆過的新鮮氣息——熱情、歡快、健康,還有莫瑞爾的語言,那種極具狂歡式的風格,那種她從未了解、從沒說過的方言———She had never been thee’d’and thou’d’bef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