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西廂記·長亭送別》的語言藝術及其審美教學(2 / 3)

《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心弦的離歌,它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長亭送別》的語言是經過千錘百煉的藝術語言,它的語言是詩的語言,又是劇的語言,這充分地說明了王實甫的確是語言藝術的能工巧匠。

二、人物語言個性化、形象化

《長亭送別》被譽為離愁別恨的絕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語言的個性化方麵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人物語言是思想的外衣,戲曲中的人物語言,首先是個性化的語言。我國古典戲曲美學家李漁強調台詞必須“說何人,肖何人”,所謂“生旦有生旦之體,淨醜有淨醜之腔”。因此,人物語言要象戲曲的表演一樣,具有傳神的功能,要準確、鮮明、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西廂記》非常重視通過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不同人物的語言有著不同的特色。在《長亭送別》一折中,人物語言是發自肺腑的語言。張生、鶯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因而也有著獨特的表達方式,他們是在用獨特的聲音和語氣對自己的性格作充分的自我表現,讓人聞其言想見其神。如:老夫人在長亭送別時對張生說:“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沒了俺孩子,掙端一個狀元回來者。”在老夫人看,要不辱沒“身為千金小姐的女兒,就必須有官位和財富”。表現了老夫人嫌貧愛富根深蒂固的門第觀念和毫無回旋餘地的頑固立場。而對於張生,他原來就是一個打算上朝取應的舉子,由於邂逅鶯鶯才使他滯留蒲東,現在愛情已獲得,上京趕考已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說,在求取功名這一點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他對獲取功名看得十分容易,他滿有信心地向老夫人保證說“憑著胸中之才,視得官如拾芥耳”,他安慰鶯鶯說:“小姐心兒裏艱難,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真乃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這些語言充分體現了張生誠懇、坦率的性格。“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這是鶯鶯對張生赴考所持的態度。“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離別。聽得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裏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寫出了鶯鶯愁苦哀怨的心境。當著老夫人的麵,鶯鶯說:“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裏。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籲氣。”突出了鶯鶯輕名賤利鄙視世俗觀念的思想,也顯示了她倔強的反抗性格。在老夫人和長老相繼離去後,鶯鶯麵對即將赴考的張生百感交集、肝腸寸斷。她首先叮囑張生的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又一次表現了她鄙視功名利祿的性格。麵對即將遠去的愛人,鶯鶯千叮嚀,萬囑咐,“順時自保揣身體,”“鞍馬秋風裏,最難調護,最要扶持。”這些體貼入微的話,寫出了鶯鶯對張生的繾綣深情,表現了她溫柔嫻慧的性格。

《長亭送別》中富有個性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它的語言象一把鑰匙,打開了人物的心扉,使一個個藝術形象栩栩如生。

三、多樣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人物的心理

全折戲運用了比喻、誇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複、疊音、設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特別是巧用誇張,並與比喻、用典、對比等結合,因情隨物而設。例如:“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裏長亭,減了玉肌”,“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誇張地表現鶯鶯在感情折磨下身心交瘁;“將來的酒共食,嚐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氣息,泥的滋味”,“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五嶽低”。這些都是兼用了誇張和比喻,描寫了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複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用了“紅淚”和“青衫”兩個典故,是誇張兼用典,形容鶯鶯傷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運用了誇張、比喻和對比。以厭酒表現愁苦至極。可以說作品中的誇張描寫,大都將人物感情寄附於客觀事物上,借助於鮮明生動的形象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