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史前至魏晉時期雕塑形式的發展(1 / 2)

中國史前至魏晉時期雕塑形式的發展

體育與藝術

作者:沈誌野

[摘要]中國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曆史,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中國古典雕塑在幾千年的曆史進程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雕塑風格、內容與形式。從中國史前時期出發,在首先解析史前雕塑的形成因素的基礎上,逐一展開中國古典雕塑自夏商周、戰國、秦漢至魏晉南北朝不斷發展變化、自我完善的曆程,為研究中國古典雕塑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幫助與參考。

[關鍵詞]成因 史前 夏商周 秦漢 魏晉

一、中國史前雕塑的成因

1、生境與選擇

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雕塑藝術的成因,都是與當地特定的地理與自然條件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這種影響和製約著人類生存與行為方式的“生境”,使得我們的先民們在麵對自然世界時,隻能根據其生存的環境特性來選擇他們進行藝術創作的模式,人在生產勞動中,與其所依賴的自然界發生關係的各種因素及可能性,支配著人們的感知能力和思維方式,並成為原始社會人們進行藝術創作的人文精神的起源,這種“生境製”和“地域性”對人們創作思維的影響,將會以一脈相承的語言及風格樣式不斷地傳承下來,由此派生、衍化出了中國雕塑創作的特定的發展取向、表述方式、審美情結,並形成其鮮明的“風格”定式。

2、中國史前雕塑

中國境內的史前石器多以硬度在7左右的石英為主要原料,其結晶者稱“水晶”,塊體者稱“脈石英”。如元謀人的石器原料是石英。打擊時不易斷裂、剝落的石英石,雖質地細膩,但卻十分堅硬,對打製加工無疑造成相當大的難度。所以,這也就從材料的選擇上注定了中國無法形成以“雕刻”硬質石塊為主的雕塑藝術。

直到新石器時代,由於石器打製的困難,可塑性的粘土逐漸取代了堅硬的石塊,隨著加工技巧的日臻熟練,中國逐漸發展出了以塑造軟性天然材料(粘土)為主的藝術形式,中國史前人類逐漸形成了對“塑”的語言自如靈活的感知與體驗。從而走上了一條以“塑造”為特點的雕塑發展之路。

二、中國夏商周、戰國時期雕塑

進入商周時代,中國先民在保持與應用“塑造”這一語言的基礎上,更日臻嫻熟地去發掘與應用出“塑”的自身語言特點。這一時期,以青銅為代表的冶煉金屬的出現使中國以“塑造”為特點的技藝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發揮,鑄造工藝隨著“陶範”到“失蠟”技藝的出現和轉變,將易碎的陶土完好無缺地轉換為青銅這一永久性的材質,再加之延用的土、石等材料,雕塑的材質得到極大的豐富。也隨著塑型、雕模等技術的提高,裝飾雕塑體現為在構圖和造型上注重線的表達,追求線的韻律和節奏,形成了一種結構清晰、形象完整的東方藝術形式美,並帶有以幾何紋樣為主的裝飾風格。從殷商到秦漢,禮器、樂器、兵器和生活用具、裝飾品都大量運用青銅等金屬材質進行製作,繁緝、慎密、精湛、細膩、層次豐富的青銅器造型,正是“塑”造語言的典範之作。中國進入了一個讓人驚歎的青銅時代。

三、中國秦漢時期雕塑

秦漢的紀念雕塑分為大型地麵雕塑、陵墓雕塑。在內容和主題上以人物為主,兼有動物和事物的雕塑。由於中國的大陸型文化具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發展並戰勝自然災害的觀念,並具有以崇尚內斂、信仰集體力量為核心的審美觀。秦漢雕塑形成了委婉、內斂、保守,強調集體之美的藝術風格,秦兵馬俑即是中國古代雕塑的一個高峰,它不僅將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推向了高潮,同時也開創了寫真在中國雕塑藝術中的曆史,是中國雕塑史上以人物進行創作的典範。秦俑的藝術特征表現出“大”和“真”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