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史前至魏晉時期雕塑形式的發展(2 / 2)

一是對人物的細部刻畫和生活真實細膩的反映,使人物個性突出,類型鮮明,表現出寫實的傾向。二是秦俑的數目之多,場境之大,其軍陣排列和布局顯現出威嚴雄壯的氣勢,整體肅穆有序,沉靜生動的藝術氛圍,表現出秦代審美文化中浩然壯觀的“大美”品格。

漢代的紀念雕塑在繼秦之後來進入了一個新的興盛時期, 最具代表性的是霍去病墓前群雕,它是陵墓表飾藝術的代表。霍去病陵墓的整體設計和雕刻的塑這些作品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於其間,使其形象即保持了自然的情趣,又達到了生動傳神的藝術效果,顯示了漢代雕塑豐富的表現力和概括力,它題義含蓄,意境博大,所具有的古樸渾厚、粗獷遒勁和深沉雄渾堪稱中國古代雕塑的神品。

秦漢時期的陵墓雕塑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藝術成就上都超過了同一時代的大型地麵雕塑,不但成為該時期的雕塑藝術的範本,而且也是中國審美文化史上雕塑唯一成為主流藝術的時期。

四、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雕塑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雕塑主要以佛教雕塑為主,其藝術的風格主要表現為兩種:一種是印度犍陀羅式的外來之風,一種是承襲漢代雄渾博大的本土造像之風。我們從雕像神情的傳達、線條的運用、形式特征等因素進行探討:首先,從雕像神情的傳達上看,該時期佛教雕塑著重刻畫了人物的神情麵貌,魏晉早期佛像雕塑受到印度犍陀羅造像風格的影響,佛教造像表現為直鼻高額,神情冷靜,眼睛半睜開狀,強調睿智思索精神。麵目神情通常是通過眼神和嘴唇變化、五官構造、身姿手勢的刻畫傳達出來。其次,從佛教造像的線條運用上看,雖然該時期雕塑是重體積表現,但具有形式美的線條也起了重要作用。在佛教造像中突出線條作用是概括性極強的造型方法,粗硬、細柔均不同的線條廣泛運用與雕像造型中。最後,從佛教雕塑的形式特征上看,該時期的雕塑主要是“秀骨清相”和“大丈夫之相”兩種形式特征,具體體現為秀麗典雅和粗獷壯美風格。“秀骨清相”特色,即以“瘦”而骨氣洞達、風度翩翩為特征,骨指“瘦形”的人麵部骨節,又是人賴以立形的形體之骸,前者裸露,後者是“骨”表露於具體衣褶轉折中。清瘦的形體、寬大的衣服,體現出人物灑脫的神態與精神氣度。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雕塑的另一種風格是“大丈夫之相”,這種風格體現的範圍比較小,一般具有雄渾粗獷特征。

總之,從中國史前時期至魏晉的雕塑特征,充分展現出了中國古人無比的創作激情和才華,其藝術成就充滿了濃鬱的中國氣息和文化素養,為世人所稱道,為世界所讚歎。

參考文獻:

[1]張晨晨.秦漢時期中西方雕塑藝術差異及成因[J].2007.

[2]徐思田.談魏晉南北朝佛教雕塑藝術的風格特征[J].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