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演出之體驗與表現
體育與藝術
作者:高金寶
[摘要]時代在前進,評劇工作者應該認清時代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兩個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評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之一,評劇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把它繼往開來、傳承下去、留給後人。我們更應該緊跟時代步伐,遵循評劇的藝術規律,不斷地進行創新,使評劇事業在新的時代得以弘揚和發展。
[關鍵詞]表現 體驗 相結合
“一個演員到底應該主動地去感受他所表演的情緒並為之感動呢?還是應當完全無動於衷,使自己的情緒跟角色的情緒仿佛總有一段距離,僅僅使觀眾以為他是被感動了而已呢?”。 體驗派和表現派對表演藝術各自有其正確的觀點和精辟見解,這兩種派別的理論都趨於絕對,在進行表演創作時應該將這兩種觀點的精髓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其實這兩種觀點的爭論對於促進表演藝術理論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它探討了表演藝術最本質的問題:表演要不要有充實的內在感情,以及怎樣準確、鮮明地把感情表現出來傳達給觀眾。
一、體驗是為了表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員的自我修養》中關於體驗角色的論斷是:“在舞台上,要在角色的生活環境中,和角色一樣正確的,合乎邏輯的,有順序的,像活生生的人那樣去思想、欲求和行動。演員隻有達到這一步以後,才能接近他所飾演的角色,開始與角色同樣的去感覺。這就叫做‘體驗角色。’”而我們不得不注意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這段話所說的從“自我出發”去“體驗角色”,隻是假設自己是角色,去體驗角色應該體驗的,而演員所體驗的是角色真正所體驗的嗎?我們有著不同的性格和背景,遇到同樣的事情會一樣處理嗎?所以從“自我出發”,體驗的隻是自己,而不是體驗的角色。因此,如或單純把自己放在劇中去考慮,去體會,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不夠準確的。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對自己早期過於強調內在體驗也做出了重要修正,充分強調了“表現”的極端重要性。
其實,任何“體驗”都會有“表現”,但當“表現”作為一個重要命題被獨立研究的時候,就要求我們演員具備一定的能力了。
二、通過表情、動作表現人物
格哥蘭的理論是——“演員先要根據劇本角色構思人物形象,然後把所構思的人物形象在自己身上體現和表現出來。”他還為演員怎麼才能把形象構思好做了重要的補充:“演員應該為他將要創造的人物進行觀察、研究和搜集資料”其實一個人物要使她鮮活、生動不能隻有一個麵,人是具有多麵性的,所以創造出一個好的人物必定是在他身上聚集了許多此類人的特點與性格特征。這就需要我們去多多的查看書籍和觀察人物。
其實人的思想感情的活動總是要通過相應的表情、動作表現出來。我國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蓋叫天講:“表演起來,就要真演戲,發於內,形於外,出於自然,不可矯揉造作,但也要靠臉部有深厚的基礎功夫,才能把複雜的內心活動通過眼神眉宇之間,如實地、有層次地表達出來。”這個道理對於話劇演員同樣是適用的。雖然話劇的表演同戲曲的表演不同,它不能使用舞蹈化、程式化的表現手法,但這僅僅是藝術形式上的不同,但實質是相通的,都要求“情動於衷而形於外”。相對於戲曲來說,話劇表演要更難一些,因為它不像戲曲,它沒有一定的程式可遵循,要求我們的表演要非常真實、非常生動、人物更應當是準確、鮮明、生動、典型的。這隻能靠我們從生活中苦心觀察、揣摩,從中提煉和精心設計能夠最好地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動作,探索最能鮮明體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情,符合人物性格的形體動作和表情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