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1 / 1)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教學方法

作者:陳海燕

[關鍵詞]初讀 細讀 品讀

一、初讀

初讀是朗讀的初級階段,目的在於初步激發學生興趣,感知課文內容和重點,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例如《鑽石》這一課,學生都有知道鑽石的珍貴,通過讀都會想:這是寫鑽石的什麼呢?設置懸念,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把全文初看一遍,掃清字詞障礙。讀完後,初步感知到課文內容,這篇課文講的中“人們仿佛同時看到了兩顆鑽石,兩件無價之寶”這名話不大好懂,所以隻能算是有了一個初步印象,然後弄清名段意思,試著分段,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初讀除了抓課題外,還要抓統領全文的中心句、段。讓學生著眼與對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細讀

(一)結合講讀過程進行朗讀訓練。如《穆老師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導讀:這一節有幾句話,主要講了什麼?(2)穆老師的眼睛是什麼樣子的?有何特點?(3)這一段怎麼讀才能讀得好呢?(指導停頓和重音,並練習朗讀),這樣指導,學生在理解句子內容和重點詞語意思的過程中訓練朗讀,初步學習了長名子的朗讀方法。

(二)通過挖掘語言的深刻含義指導學生細讀,使他們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當時一樣的心情。如《鑽石》一課,結尾描寫姑娘獻寶時的外貌“白裏透紅的臉蛋兒,柔和安詳的眼睛,從容平靜的神情,樸素大方的舉止,眼睛裏泛有煊耀的神采,嘴角邊沒有表白的話語。”表麵上看來隻是一名描寫姑娘外貌的話,學生朗讀時並沒有產生什麼特別的感情。為了拔動學生的心弦,我便將這段話提出來讓學生輕聲讀,並劃出描寫姑娘獻寶時的外貌、神態的詞語。接著提問:這是一個姑娘獻寶時的珍貴鏡頭,寫得好嗎?為什麼?我讓學生邊讀邊思考,並在旁提示:這最後一段是敘述姑娘進城獻寶,為要描寫她的外貌、神態,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說明什麼?這樣,學生通過仔細讀這句話,理解了隱藏在語句中的深刻含義。

三、品讀

(一)品讀欣賞,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如《頤和園》一課,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作者遊覽頤和園的順序,通過品讀欣賞,學生理解了遊覽順序,作者寫頤和園的不同景點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多層次、多角度寫出了各自不同的特點。學生通過品讀欣賞,體會到作者的寫作特色:”點滴積字“可以運用到作文中去。

(二)品讀欣賞、與作者的心相契合。如《采蒲台的葦》一課,講的是采蒲台的勞動人民依靠生活,依靠葦打擊敵人的故事,表現了勞動人民的勤勞、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我先讓學生邊看課文,邊聽配樂朗誦課文的錄音,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景,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然後抓住重點詞句師生共同研究各段應該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活動,在教學中切實指導學生讀書,課堂上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是一條可取之路。讓我們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切實把語文課上成語言訓練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