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1 / 1)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方法

作者:索昂才仁

[關鍵詞]數學教學 創新思維 素質教育

數學知識在小學階段各年級是螺旋上升的,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的豐富。到了高年級的學習,老師除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的同時,也應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的思維,以便他們在以後的學習中更容易靈活地掌握知識。

一、融會貫通,敢於創新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數學教學要憑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推陳出新。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回憶,運用輻合求同思維把新舊知識聯係起來加以分析歸納,得出規律,達到獲得知識板塊有助理解和遷移創新的目的。創造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隻有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全過程,通過觀察、操作、討論、反饋、反思,遷移等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學生主體地位得到體現。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提到,能掌握整數計算的各運算定律,培養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自覺地進行合理的計算,盡量使用簡便算法。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靈活運用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計算。在教學小數、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中可以把整數的運算定律推廣到這裏,就算是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中遇到能夠使用簡便的方法,也提倡學生大膽的運用。

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靜態的知識結論建立在動態的思考之中,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規則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隻有這樣“授之以漁”,學生的思維才會達到辯證的水平,對一些似是而非、易於混淆的問題才不致於簡單地作出非此即彼的是非選擇,而是在對立統一中尋求確切的解答;也隻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才會大有發展。

二、打破常規,創新思維

要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教師要轉變過去應試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在教學過程中追求答案的唯一性,這樣一來,不但扼殺了學生在學習當中的積極性,對學生以後智力的發展也起到阻礙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充分發展思維能力,允許在解題過程出現多種解法,鼓勵用不同方法解決實際應用的問題。人們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由於習慣於運用某種思維方式,便會產生定勢心理,思維定勢會嚴重地妨礙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隻有突破定勢,才能活躍思維,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高年級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最後階段。學生要把小學的數學內容全部學完,這就為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時候,教師應鼓勵學生可不按常規的步驟去解答問題,根據自己的知識靈活運用,大膽嚐試,選用不同的解答方法。

我們應把握住課堂教學這個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創設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中,隨著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的豐富。多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新的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日後學生的學習有莫大的幫助,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更是一個重要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