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積極轉變政府職能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1 / 3)

積極轉變政府職能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理論研究

作者:田婷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把生態文明作為“五位一體”的重要內容,並且要把它貫徹於其他建設的始終,說明了生態文明建設是搞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所以,地方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有更加積極的作為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環境保護 生態文明 政府職能 生態問責

一、地方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的積極作為有利於應對日益凸顯的生態危機。伴隨著工業文明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我們也麵臨著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困境。而生態問題往往又是跨越了行政區劃的界限向周邊、向全球蔓延,所以,生態危機靠一己之力很難應對。地方政府就承擔著這種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方麵要能夠協調本地的關係和資源,另一方麵要積極地投入到區域的交流與合作當中。

其次,地方政府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有利於樹立政府的誠信力。政府的誠信力來自於權力運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地方政府不僅要有發展經濟的謀略,更應該有保護環境的遠見;不僅要把經濟作為地方發展的支柱,更要把人民的福址當做發展的終極目標,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能夠統籌兼顧,在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上謀求平衡。隻有實現了平衡,發展才可持續,政府的合法性資源才不會枯竭。

第三,地方政府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出手就是為了補救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發展不平衡問題。特別在產業轉移和承接過程中,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更要從生態高於一切的高度,積極融入經濟轉型的大潮中,而不是被動地用過去經濟發展的方式,以犧牲資源為代價換來地方的短期發展。所以欠發達地區提出的“跨越式發展”不是追求經濟的盲目冒進,而是在整個經濟轉型大趨勢背景下謀求可持續發展。

二、地方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要任務

1、環境的保護

事實也證明人隻有在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才能夠獲取更多發展資本,環境條件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它滿足了人類更好生存的可能,也讓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不斷地改造著自己。所以,進入了新的文明階段,我們要改變的不是環境,而是要改變對待環境的態度。政府應該在維護環境上發揮主導的作用,不管是戰略上的安排,還是措施上的跟進,都應該體現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本質要求。通過戰略合作、規劃布局、技術的創新、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讓我們與環境更好地相處。在保證環境可持續的同時保證人類的永續發展。

2、資源的開發

有實力的國家通過各種方式拓展自身的全球能源戰略;有思路的地方政府也在通過各種振興計劃讓本地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和利用。但我們在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同時,往往也把自己推向了資源匱乏的邊緣。所以地方政府在發展中如果缺乏保護的意識,在巨大需求的拉動下,必然會對資源造成毀滅性的破壞。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由於發展比較滯後,各種大的工業還沒有對該地區造成破壞,資源豐富既成了優勢,也會在地方發展的強烈衝動下變成一種劣勢。因為掠奪資源的嗅覺無處不在,而欠發達地區往往又缺乏提升資源利用的核心技術和改善環境的資金技術保障,如果地方政府用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發展經濟,那麼落後的地方不僅得不到長遠的發展,還會撼動基本的生存條件。

3、權益的平衡

當我們今天不得不麵對“全球變暖”給全世界帶來的“蝴蝶效應”的時候,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地球就是一個小小的村落,任何一個地方的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到其他地方。在進入了“後哥本哈根時代”之後,不同的國家主體在全球生態責任上進行著激烈的博弈,這種博弈既是對自身發展空間的爭取,也是對政府生態職能的重新定位。發達國家有義務對欠發達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扶持,發展中國家應該主動進行轉型,不能再重新走上“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因為氣候是想通的,自然是相生的,一旦自然環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它將不可修複。

三、地方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職能轉變不到位

1、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職能缺位的現象

(1)監管缺失。長期以來,政府職能的重心都放在經濟建設上,固然在經濟上取得了輝煌成績,但環境卻承載了巨大的壓力。造成在技術改進,治汙投入上缺乏動力;另一方麵也說明我國當前政府政績考評體係的不合理。在GDP 掛帥的各種考核體係中,各級政府為抬高政績, 追求GDP 增長, 往往置生態文明建設職能於不顧, 使生態環境付出了巨大代價。

(2)缺乏合作。環境保護是一項涉及麵廣、運作機製複雜的係統工程。環境本身具有公共資源屬性、外部性、空間外延性, 這就決定了區域環境保護的整體性。比如一條河流可能涉及幾個省,甚至幾個國家,但是在行政區劃的限製下,各級政府缺乏合作交流的平台,很多環境問題一旦跨區域,隻是通過一些臨時組織進行協調和處理,缺乏長效監管和處置的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