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日韓留學生課堂沉默的社會文化因素及對應策略
理論研究
作者:馬春燕 楊楊
[摘要]漢語課堂的沉默現象影響了課堂質量,而日韓留學生是這一沉默人群的主體。這有學生性格,學習動機的原因,也和其所受的社會文化不無關係,跨文化交際的最大障礙往往是價值觀的差異,日韓學生的沉默某種程度上根植於其本土文化,受本國的社會文化影響甚大,從社會文化影響的角度探討了日韓學生課堂沉默的成因並提出對應的策略。
[關鍵詞]課堂沉默 日韓留學生 社會文化因素
大多日韓留學生的性格內向沉穩,平時不太與人相爭,課堂討論時不說或者盡量少說,成了他們的應對策略。這固然與學生自身的性格、學習動機有關,也有著跨文化交際中自身文化習俗,文化價值觀的深刻影響。日韓留學生的沉默某種程度上根植於其本土文化,受本國的社會文化影響甚大。本文試著從社會文化影響的角度,以麵子因素,禮貌考慮,權威觀念以及慎言慎行的民族性格來正確看待日韓留學生較為普遍的課堂沉默現象,並試著提出解決的對策。
一、教師權威的觀念
日韓留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太愛說話,開口度不高,和他們自身的教育觀以及在此影響下長期形成的課堂氣氛不無關係。
受孔子文化影響,日韓兩國將尊師重教的傳統發揮到了極致。這種習慣直接導致學生不善於積極主動發表個人的意見,怕與權威對話。學生對老師較為尊重,甚至是畏懼。這種心理上對老師權威的過於尊敬,過於緊張的距離感,會產生一種負麵效應。學生的學習習慣也是喜歡有組織有準備的學習,不習慣太多的脫離課本,所以當老師在對所學知識進行引申啟發提問時,習慣了按照課本按部就班的日韓學生是不太能跟上老師的思維和步驟,常常表現的不太積極和活躍。即使在老師的點名回答下,也是隻言片語不能侃侃而談地回答這些即興的問題。
二、麵子因素
在儒家思想中,麵子觀念一直是一種比較典型和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日韓兩國人們在公共場合尤其在意自己的麵子。他們會用理性反複去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而很少會考慮這些言行是否是自己真實情感的表達。在有眾多不同國籍和膚色的留學生漢語課堂這個公共環境中,在課堂回答問題的環節中,日韓兩國學生有時不發言也和這個麵子因素有很大關係。
在我們對58名日韓留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發現:45%的學生認自己的發音不標準或害怕回答錯了,會引起其他同學嘲笑,在師生麵前丟麵子; 50%的學生由於其他同學先參與了,自己沒有比他更好的答案,所以不願意挑戰同學的言論;48.3%的學生由於其他同學(特別是那些成績比我好的同學)都不發言,隻好保持沉默;50%的學生由於大家都沒發言,不願讓教師或同學認為自己愛出風頭。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這些不敢開口說話的學生中,在追溯不說話的原因是他們都顧及到一個和自身相關的因素就是,麵子因素。無論是害怕回答錯了,或者沒有更好的答案,這些都是和自身的麵子有關。
三、禮貌因素
Brown 和Levinson 的“禮貌策略理論”認為,沉默,不說話不表態,它是最禮貌的策略。並且認為沉默是一種積極的禮貌策略,因為它可以避免或減少對對方的積極麵子的威脅。當交際一方對另一方的觀點表示不讚成、不同意或蔑視時,這就威脅到了對方的積極麵子。這時,如果聽話者不直接用言語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或看法,而是采取沉默這一間接表達方式,這樣就避免或者減少了對對方積極麵子的威脅,在課堂上,當有的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尤其這個發言人是一位長者的話,即使有不同的意見,出於禮貌的考慮,也會有很多日韓留學生去選擇沉默,在這裏沉默就是對人的尊重。在東方文化中,長者是智慧,權利和權威的象征。在來華的日本,韓國留學生群體中,有一部分是老人(根據本次調查的58人中,日本老人占日本留學生的比重為30%)。所以在年輕人和老人同處一個班級的情況下,如果有一個老人對某一問題提出的一個看法,盡管本國的年輕人有不同看法也基於禮貌策略和本國“敬老”的文化傳統不能加以反對或提出不同意見,這樣就會造成一種部分日本人韓國人消極沉默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