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近代西方勞動關係發展(2 / 2)

韋布夫婦認同馬克思關於階級鬥爭和對抗的觀點,另外還提出產業民主。認為應從政治和經濟兩個方向進行勞工運動。政治上希望勞工運動把政治範圍內的代議製民主原則擴大到產業範圍中去;經濟上希望勞工運動的活動將使工人擺脫競爭,以消除由於自由勞動市場和個體工人交涉權力的不足而使產業工人所處的那種仆從狀態。

2、美國勞動運動理論

霍克斯通過對各種工會的分析,深刻了解工會的職能和本質,主張從各種工會主導的、特定職能意義上來解釋工會。並將美國當時的工會分為商務工會、提高工會、革命工會、掠奪工會和依附工會五大類,詳細解釋了各種工會的主張、性質及存在的意義。

康芒斯認為製度實質是集體行動控製個體行動,不同利益群體形成不同階級,階級間矛盾是可調節的。美國工會和勞工運動是既合作又分離的關係,它們之間衝突需要建立製度來緩和,他所推崇的製度建立在他對社會關係的認識上:衝突、依存、秩序,雖然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利益衝突,但這些利益將他們彼此聯係,衝突和依賴相互製約,社會得以維持,而這種穩定狀態需建立在法律機製下,突出政府的調節管理作用。

湯尼伯以心理學和經濟學為指導,認為工廠體係和生產方式使工人無經濟保障和人格的降低,工會保證了“有所歸屬”及對勞動力市場的控製,工人與資本主義是對立的、戰勝與消滅的關係,並預見工會最終會戰勝資本主義。他的觀點之後有些改變:工會是保守和反對革命的。時機成熟時就會接受對工業社會的責任和特權。工人人格得到提升、經濟充分保障、工會參與權充分實現的情況下,矛盾會趨於淡化,工會與公司合二為一,用一種體製來治理人們的生活。

珀曼爾是康芒斯思想理論的繼承者,但更關注工會本身,而不是經濟製度,他的觀點有兩個前提:工人階級的經濟心理、社會上的政治和社會價值的傾向性,他研究總結了勞工運動發展的三個基本要素:資本主義抵抗力得不到自己利益,無資本且心理激進,是工會力量的推動者;知識分子智力趨於理想化,對資本家提出更多苛刻的條件,由於不切實際,可能造成工會成員無謂的損失;工會智力是工會的領導者和核心,對工會的發展具有導向性,但可能被資本家收買或勾結而損害工會和工人的利益。

上述從政治、經濟、社會等不同學科角度對勞動關係進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勞動關係理論觀點,對勞動理論研究的發展和成熟有重大指導作用。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和各產業迅速擴張,產生了一係列的雇傭關係矛盾,與經濟轉型前相比,勞動關係趨於複雜化、勞資矛盾和勞資衝突趨於常態化,通過借鑒西方有關勞動關係成熟且頗有價值的理論研究,結合我國現階級的實際情況,可以深入了解當前勞動關係矛盾,從而更好的處理好勞動關係,發展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對經濟社會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勞動關係理論。

參考文獻:

[1]黑啟明.論近代西方勞動關係理論發展的曆史軌跡[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