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近代西方勞動關係發展
理論研究
作者:李小兵 栗娟
[摘要]勞動關係的發展曆史是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形成的。通過對早期勞動關係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及代表性觀點進行闡述,以對我國轉型時期勞動關係提供些借鑒。
[關鍵詞]勞動 矛盾 關係
勞動關係是生產活動中資方和勞動者形成的社會關係的總稱。它是由於雇傭行為而產生的關係,這不但是勞資雙方利益互相作用的結果,更受社會中經濟、法律製度和社會文化等背景的影響。
一、勞動問題產生和發展
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伴隨大規模﹑資本密集型﹑官僚式企業湧現,貨幣工資的下調壓力和勞動條件的不斷惡化,企業內雇主對於勞工隨心所欲的獨裁,勞動問題成為經濟生活的一個重大問題。
回顧英美西方國家勞動關係發展曆程,我們分四階段進行了解。
單個資本家和單個勞動者之間的關係。這是勞動關係最簡單最原始的對立表現形式,資本家之間相互獨立,勞動者之間也互相獨立。勞動者是純粹的勞動力提供者,勞動力市場上,由於供給過剩,他們被任意剝削和壓迫。資本家因擁有資本處於有利地位。工人分散並相互競爭,通過消極怠工、抗議等形式協調矛盾。
單個資本家和工人組織之間的關係。工人組成工會並運用集體的力量跟資本家談判,使自己處於有利地位。工人在勞動力市場上形成某種意義上的壟斷。資本家通過禁止工會形成、討好安撫的手段瓦解工會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資本家組織和工人組織間的關係。資本家之間通過各種合作達到強強聯合的效果來對抗工會維持自己的利益,這既是資本的積累壟斷擴張的需求,也是對付工人的必然選擇。
資本家組織、工人組織和政府三者間的關係。用工單位和就業者之間的矛盾關係成為社會普遍的現象,政府作為其中一主體協調二者的關係。不僅涉及勞資雙方的經濟利益,還有社會利益和社會關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勞資雙方力量對比、矛盾程度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勞資雙方總是通過各種策略使自己在勞資關係中處於優勢地位。
二、近代勞動關係理論
1、英國的勞工運動理論
最早探討勞動關係的是亞當·斯密,他認為在資本和土地私有權製度下,社會分工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分工既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又使社會不平等加深,進而出現勞動問題。資本家為獲得更多利潤,付給工人較少的工資,從而損害了工人利益,從而產生相應的矛盾,還對工人協會進行了淺顯的分析。
馬克思係統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並深刻揭示勞動關係的本質。他研究的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製基礎上階級鬥爭性質的關係。資產階級憑借生產資料私有製無償占有無產階級創造的價值,這種雇傭關係本質上就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工人創造價值,卻得不到相應回報,大部分的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勞動異化是主體把自己的素質或力量轉化為跟自己對立、支配自己的素質或力量。包括勞動者的勞動同其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者同其勞動活動的異化、勞動者同其類本質的異化、人與人關係的異化;階級和階級對立,資本主義經濟天生存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機器大工業及勞動分工的細化,使剝削和異化進一步加深,讓兩大階級對立達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