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帶到打工的地方去讀書,是要交一筆外鄉插班費的,好的學校好幾萬,一般學校也要近萬元;另外,一家人住就要另租房子,緊接著的買菜燒飯、水電費、生活用品等,全都要開支,這些錢從何而來?而沒有孩子在身邊,作為建築工地的工人,吃住水電費老板全包,每天男的淨賺60元,女的一般35元。而其他開支就少。隻有父母在城市買了房子,孩子才算城裏人,才可按上級規定到相關學校讀書。
二、父母不在身邊孩子缺愛的對策分析
怎樣把因父母外出而給子女(學生)帶來的負麵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幾種辦法:
1.讓子女平時住校,周末托管。前提是學校要有寄宿條件,周末要找得到人代理監管。況且這要付一筆不小數目的錢。這一點許多家庭往往難以做到。如案例中的陳丹、馬勝都未能具備這個條件。
2.假期送子女參加培訓班。暑期,經一些城區家長的要求,英語和理科類功課都有教師在家開設小型培訓班,農村的孩子如果家離城不太遠,家長就可把子女送去輔導。
但最好也要有人接送,否則,他們容易到充滿誘惑的地方去,這樣就會顧此失彼,邊得邊失,還不如不輔導。
3.經常與班主任聯係。夫妻在外,要經常(一般半個月)與班主任聯係一次,了解近況,生活上有無困難,有無不正常現象等。如有明顯退步,最好趕回來細查情況,分析原因,悉心交流,正確引導。
4.出門前明確要求,常回家看看。家長(夫妻)外出打工,在出門前,要與守在家裏的長輩共同製定好家規,明確晚上和周末的學習時間和紀律要求。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盡量要考慮周到、切實可行。而不能讓孩子隨心所欲,想玩就玩,想看電視就看電視,想外出就外出。
5.學校和老師要重視。學校要定期召開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可作為一個專題進行交流;學校要重視班主任隊伍建設,讓工作負責富有愛心的老師擔任班主任工作,還要穩定班主任工作隊伍。如果這個班主任是勝任工作的,學校盡量不要把他(她)調開(當然外調是沒有辦法的),否則,就會缺乏對學生的了解和係統的教育。案例二中,馬勝的班主任就換了兩次,由於第二位班主任柴老師工作不太負責,處事不太公平和不講究方法,使馬勝在初一第二學期剛進步的現象在初二不久就消失了。
6.村組織委托退休教師統一監管。這就要涉及雙方的問題。農村退休教師是否願意管,能不能管好這些年齡不一、程度不同的留守孩子;另外,農民是否舍得花錢把孩子送來讓你統一管理。如果雙方都願意,把這些孩子集中起來統一做作業,統一休息,統一活動,顯然是好事情。至於場地(房子)應該不成問題。
7.政府要不斷關心農村問題。現在農村小學、初中的教師總體水平不高,教育設施、教學設備比較落後,農民的孩子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教育。這是城鄉教育的不均衡。
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農民、農業作出幾項惠民政策,譬如:免交農業稅,農民子女上小學免交學費、書簿費,村村通公路等,但由於農民人口多,分攤到到農民頭上的優惠隻是杯水車薪。有的優惠好處卻遭受其他人其他部門隱性“掠奪”。如:農民現在也有微薄的醫保,但是一旦生病進了醫院,有的醫生明知這種病是不需做胸透、做CD、做胃境等項目的,卻要病人去做;有些藥不需要開那麼多,有的醫生卻大筆一揮,滿紙寫全,結果導致許多藥浪費,所以說好處被醫院和醫生轉移去了。而農產品價格提高一點,結果卻好了糧食經銷商,況且與糧食相關的食品又開始漲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