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缺愛孤單類(2)(3 / 3)

農民一年麵朝黃土背朝天,風吹雨淋日曬。插秧時,常被螞蟥叮咬,夏收稻穀時腰酸肩痛汗流浹背。澇災時,幾乎顆粒無收;旱災時,不分晝夜地從山溪、塘堰處往菜地裏挑水、用水車或微型水泵往田裏灌水。

如果種水果,既要天公作美,也要看市場行情。把好壞年景拉平,人均年收入也不過1萬元左右。

而到外麵打工正男勞力一般每天至少也有50元以上收入,每月按25天計算,也在千元以上;有一定技術的,每月有2000元左右,一年按10月250天計算,就有2萬多元收入。起碼比待在農村要增加一倍收入。女勞力每天一般35元左右。如果夫妻都在外打工,就算沒什麼技術,兩人一年也能賺3萬多元,比在家強三倍。家鄉有錢賺,誰還屁顛屁顛到外頭去受苦呢?

其實,丈夫出去妻子留在家照顧孩子,是很難做到的。一是外麵收入高,誰不想去多賺一點呢? 第二,正如案例二中,陳丹臨時住宅的鄰居大叔講得雖是戲言,但不無道理,妻子總是擔心自己丈夫賺了錢而用在別的女人身上。年輕夫婦因長期分離而離婚的也不在少數。第三,藍老師講“培養好孩子目前實際上也在為家庭節省一筆錢”這話是有道理的,但一般人很難做到;再說自己的孩子真的很會讀書還要好一點,如果不太會讀書,光在家照顧也未必一定能解決問題。第四,生活窮困,如果不到外多賺點錢,連子女平時的開支都不夠,以後上高中、讀大學都沒法把錢湊足。所以,魚和熊掌是難以兼得的。而農村的隔代長輩如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他們一般年齡偏大,不可能經常到學校去了解隔代晚輩情況,就算學校班主任把電話打來,也起不了多少作用,晚輩可能不聽他們的話。再說,許多農民家裏還沒有電話呢!隔代長輩文化水平有限,平時也不太懂教育方法,能應付吃住用的已經是很不錯了。

2.父母外出後一般會給子女帶來什麼後果

(1)首當其衝的是孩子在晚上、周末、假期失去了管教。如案例二中,盡管陳丹初一時還不錯,但當他母親也南下深圳打工時,“上課就無精打采,作業馬虎潦草”,“回到住宅要麼很早就睡,要麼很晚才回來”,有時在外麵看演出、有時上網玩遊戲。而班主任教學任務很重,又要教育督促那麼多學生,不可能完全代替家長而都能關照得過來。像藍老師工作那麼認真負責都難以全麵顧及。而隔代長輩一般不可能指導晚輩如何合理安排課餘時間。

(2)子女會很想念自己的父母,分散注意力。想念父母是很正常的,但它會影響這些孩子的學習注意力,無法安心學習。如果生活上遇到困難或受到他人欺侮,更是無處傾訴。雖有同學、老師、隔代長輩,但畢竟不能取代父母的地位和作用,況且有的學生是怕老師的,遇到問題也未必會說。

(3)對培養子女的習慣和能力不利。如前所述,隔代長輩不可能對晚輩在學習上進行有效教育和監督,他們能解決晚輩吃、住、用就已很不錯了。況且隔代長輩對晚輩寵愛有加,該做的不讓晚輩做,該說的沒說,該批評的沒批評。對電腦聊天、電子遊戲之類的現代化東西也不懂,更不知道有什麼危害、怎樣預防。案例一中,馬勝的爺爺經常勞作到很晚才回家,難以關照到馬勝,有時還要與馬勝一道看電視。還有,隔代晚輩一般也不怕隔代長輩,有的對長輩的忠告當耳邊風。因此,可以這麼說,在隔代長輩身邊長大的孩子十有八九學習、生活習慣和獨立能力是不太理想的。

(4)這類家庭的孩子難相處易變壞。這些孩子遠離父母享受不到家庭的溫馨,長此以往,會形成了孤僻或自以為是的性格。他們較早涉足社會,由於缺乏正常的家庭管教,他們中很多人會誤入犯罪群體中。

有的人可能也會說,這不很簡單,把孩子一起帶到打工的城市去念書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其實問題沒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