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智對待情緒。當發現自己開始懷疑別人時,應當立即尋找產生懷疑的原因,在沒有形成思維之前,引進正反兩個方麵的信息。還要想想對方過去對自己友善的方麵。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於猜疑者的頭腦被封閉性思路所主宰,卻會覺得他的猜疑順理成章。此時,冷靜思考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2)培養自信心。每個人都應當看到自己的長處,培養起自信心,相信自己會與周圍處理好人際關係,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這樣,當我們充滿信心地進行工作和生活時,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也不會隨便懷疑別人是否會挑剔、為難自己了。
(3)學會自我安慰。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與他人產生誤會,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細節上不必斤斤計較,可以糊塗些,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煩惱。如果覺得別人懷疑自己,應當安慰自己不必為別人的閑言碎語所糾纏,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還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勝利,產生的懷疑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4)善於及時溝通。世界上不被誤會的人是沒有的,關鍵是我們要有消除誤會的能力與辦法,如果誤會得不到及時的消除,就會發展為猜疑;猜疑不能及時解除,就可能導致不幸。所以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同你“懷疑”的對象開誠布公地談一談,以便弄清真相,解除誤會。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該通過適當方式,同被疑者進行推心置腹的交心。
若是看法不同,通過談心,了解對方的想法,也很有好處;若真的證實了猜疑並非無端,那麼,心平氣和地討論,也有可能使事情解決在衝突之前。
二、考試焦慮是造成學生心事較重的又一大原因
心事重的人,麵對高利害的考試,特別容易產生焦慮。中考、高考都屬於高利害的考試,因此出現一些焦慮是可以理解的。
1.正確認識考試焦慮
考試焦慮,是麵臨考試緊張不安、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有的學生,考前失眠,甚至出現吃不下飯、厭食和神經衰弱等症狀。更為嚴重者,發展為臨場心率加快,惶恐不安,呼吸加劇,多汗、尿頻、頭痛、身體打哆嗦,多餘動作增加,或者胡亂答卷子,早早離開考場。
多數人麵臨重大考試總會引起一些心理壓力,產生一定程度的考試焦慮,這是正常的,沒有害處。但是,過度的考試焦慮則對學習有極大的危害,容易分散和阻斷注意過程,幹擾回憶過程,對思維過程有瓦解作用。同時,過分的考試焦慮對心理健康威脅也較大。
還有的同學由於過去有過這種經曆,就認為自己“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鍋”,這在心理學上叫“詹森效應”。
2.考試焦慮的原因
引發考試焦慮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不能正確看待考試。這類學生把考試看得過於嚴重,如果考不好,如何向父母、老師交代?如何麵對同學?如果考不好,自己的未來全完了!而自己複習得不是很到位,模擬考不是很理想,缺乏自信。因此,心理壓力超過心理負荷而造成過度緊張。
(2)外部壓力大。老師、父母對學生的過高要求和期望,經常給學生施加一些類似“考不好看你怎麼辦”、“考得好為自家節省一筆錢”之類的刺激。在這種語言的反複刺激下,考生心理壓力特別大。
(3)個人期望值過高。有的學生,因為家裏比較貧困,認為自己能出來讀書不容易,因此,對自己的期望值比較高,而自己眼下又感覺力不從心,因此而焦慮。
(4)大腦休息不足。有些學生,為了考試拚命複習功課,以致睡眠不足。身心需要的能量得不到及時的補充,神經係統得不到及時緩衝,也同樣會陷入焦慮之中。也有的學生進入總複習之後,習慣於躺在床上閉著眼睛回憶所學習的知識,結果導致習慣性失眠,連續睡不好覺,使自己變得敏感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