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心事太重類(3)(1 / 3)

5.目標不能定得太高。平時要學得紮實,但對自己的目標不能定得太高,像摘樹上的果子一樣,跳一下能摘到果子的高度最適中。如果希望太大,目標太高,不確定的因素就更多,擔心也就會更多,成功的可能就更小,失望、失落就會更大。案例一中,羅新希望自己每次考試都有保持在班級前5名,年級前50名,還把考試也當作取悅女生的條件;案例二中丁憶禾一定要讓數學成績保持在第一,還把一次考試與選舉班幹部直接掛鉤,這就是目標太高,把結果看得太嚴重了。

6.師長不要給學生太大的壓力。懂事的學生,或者說平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他(她)已經很努力了,如何麵對一些問題,他(她)自己心中有數,師長強調多了,不僅是廢話、囉嗦問題,還會在不經意中給學生(子女)更大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是完全不必要的。

所以當學生(或子女)麵臨競爭時,最好是與平時一樣,既不要太關心,也不能不關心,有些事情作個簡單的提醒也未嚐不可。而作為子女要理解父母的話語,對之付之一笑,盡到自己最大努力,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就問心無愧了。

理論拓展

心事較重的中學生,希望自己優秀,關心他人、家庭、社會等,總體上是懂事的表現,也屬正常心理,但顧慮太重,患得患失,過於敏感,不但自己活得很累,而且會影響做事效率,也會影響正常的人際關係。那麼,怎樣的心理算是比較健康的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十條標準被看作是“規範性標準”,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並被廣泛引用。他們的標準是:具有充分的適應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適度的評價;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不脫離現實環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善於從經驗中學習;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製情緒;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這十條標準強調了保持自我個性與適應社會環境之間的和諧。

了解了衡量心理健康的這些標準,我們要避免產生錯覺,以為隻有完全達到上述標準才算是心理健康。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現實中,我們對人對己的觀察和評價不宜絕對化。首先要認識到,所謂正常人,隻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其中的大部分標準,而不是全部。

一、猜疑是造成學生心事較重的一大原因

生活中我們常會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們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認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有的人見到幾個同學背著他講話,就會懷疑是在講他的壞話;老師有時對他態度冷淡一些,又會覺得老師對自己有了看法等,他們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說自己壞話,或給自己使壞。喜歡猜疑的特別注意留心外界和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別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發現其中的“潛台詞”,這樣便不能輕鬆自然地與人交往,久而久之不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響到人際關係。這種人心有疑惑,不願公開,也缺少交心,整天悶悶不樂、鬱鬱寡歡。由於自我封閉,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輸入和人間真情的流露,便由懷疑別人發展到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變得自卑、怯懦、消極、被動。

造成猜疑的成因有以下幾種:

1.對環境、對他人、對自己缺乏信任。古人說:“長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長相疑。不過,“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聯係。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別人,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有懷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麵自認為不如別人,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計自己。一個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別人,越不易產生猜疑心理。

2.對交往挫折缺乏自我防衛。有些人以前由於輕信別人,在交往中受過騙,蒙受心理挫折,往往就不再相信任何人。猜疑的人通常過於敏感。敏感並不一定是缺點,對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靈氣,有創造力,但如果過於敏感,特別是與人交往時過於敏感,就需要想辦法加以控製了。具體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