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附:一萬字精選內容(3)(1 / 3)

[22]馬丁·路德(1483-1546),德國人,是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發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創始人。路德教派否定教皇的權威。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譯注

[23]什一稅是歐洲基督教會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稅,一般按稅額的十分之一來征收。——譯注

[24]主教有七段祈禱時間。辰時經為第三段祈禱時間。在清晨、中午、日落時,各敲一次奉告祈禱鍾。——譯注

[25]Milton彌爾頓(1608-1674),英國著名詩人,對18世紀詩人產生深刻影響。寫有長詩《失樂園》、《複樂園》等。——譯注

[26]Locke洛克(1632-1704),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譯注

[27]Newton牛頓(1642-1727),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與天文學家,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力學三大定律,開創微積分學。——譯注

[28]Shakespeare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劇作家、詩人,著有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和兩首長詩。——譯注

[29]Reformation宗教改革。16世紀歐洲改革天主教會的運動,結果產生新教。——譯注

[30]Martin Luther馬丁·路德(1483-1546),德國人,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創始人,公布《九十五條論綱》(1517年),抨擊教廷發售贖罪券,否定教皇權威,將《聖經》譯成德文。——譯文

[31]Dominican多明我修會。係天主教的一個修會,創始人為西班牙天主教修士聖多明我(1170-1221)。——譯注

[32]天主教教堂中,教徒禮拜聖母像及其他聖像,直到今日;新教(耶穌教)教堂中不設任何聖像。——譯注

[33]Julius Caesar愷撒,一譯凱撒(公元前100-44年),羅馬統帥、政治家,與龐培、克拉蘇結成“前三頭同盟”,後擊敗龐培,成為羅馬獨裁者,最後被共和派貴族刺殺,其主謀即布魯圖。布魯圖後逃往希臘,集結軍隊對抗安東尼、屋大維聯軍,戰敗自殺。——譯注

[34]Pyrrhonism,皮浪主義,即極端懷疑主義。皮浪係古希臘哲學家。——譯注

[35]Jupiter朱庇特,羅馬神話中統治諸神、主宰一切的主神,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Zeus)。——譯注

[36]Mars馬耳斯(——譯瑪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譯注

[37]Apollo阿波羅,希臘神話與羅馬神話中的太陽神,專司陽光、智慧、預言、音樂、詩歌、醫藥,以及男性美。——譯注

[38]德國東南部大城市,以出產細瓷器聞名。——譯注

[39]Cicero西賽羅(公元前104-43),古羅馬政治家、演說家和哲學家,力圖恢複共和政體被殺,有著作傳世。——譯注。

[40]Quintilian昆體良(公元35-96)——譯昆提利安,古羅馬修辭學家、教師,著有《雄辯術原理》——譯注

[41]海牙係荷蘭王宮與政府所在地。荷蘭首都則為阿姆斯特丹。——譯注

[42]Carlo Maratti卡洛·馬拉蒂(1625-1713),意大利巴洛克風格畫家、羅馬風格雕刻家。——譯注

[43]Three Graces,希臘神話中的美惠三女神:燦爛、歡樂、花朵。此處尤指“優美”之意。——譯注

[44]Locke洛克(1632-1704),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譯注

[45]Turin都靈,意大利西北部城市。——譯注

[46]1 st Duke of John Churchill Marlborough,第一代馬爾伯勒公爵(1650-1722),本是一家破落鄉紳的兒子,15歲成為約克公爵(後即位為詹姆士二世)的小聽差,受到寵愛,迅速提拔,成為將軍,為詹姆士二世鎮壓叛亂立功。後因宗教衝突,又投靠奧倫治王室的威廉(後為威廉三世)。1689年受封伯爵。後又支持詹姆士二世,在安妮女王期間,登上事業顛峰。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立功,擅長外交。1702年受封公爵。英國著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是他的第8代孫。——譯注

[47]Ascension Day基督教中的耶穌升天節,即複活節後第40天。複活節是紀念耶穌複活的節日(被釘在十安架後第三天複活),通常是3月21日(春分),或3月21日月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