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觀察
國內兩大“名牌”導演的新作為馬年的中國電影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對這兩部影片的評價卻從歲末一直延續到新的一年。
薑文導演的《一步之遙》出人意料地遭遇評價“滑鐵盧”,而徐克執導的3D版《智取威虎山》則在首映後即獲得如潮好評。這兩位素以作品個性鮮明著稱的導演,新作所得到的評論也相當“任性”。對薑文的《一步之遙》,不少觀眾、包括職業影評人直截了當表示:“太差,看不懂。”
相對於專業門檻明顯的書評、樂評以及舞台劇劇評而言,影視評論的大眾化程度更高、言論數量更多;自媒體平台的豐富性使得影視評論的發布更便捷、傳播範圍更廣泛;影視製作的商業性也使得評論的市場影響力和利益相關性更大。
在豆瓣電影這樣的網站,點開每一部電影作品,其條目下的評論文章都成百乃至上千,在五星製的打分項當中,除去職業“水軍”和惡意差評,從一顆星到五顆星都有人“出手”。不過,細看評論具體內容,或者是“太差”、“看不懂”,或者是“力挺”、“就是好看”,這類無分析、無論證的表態占據了大多數,其中有不少還出自職業影評人筆下。
對作品的表態可直言麼?當然。
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百家爭鳴永遠好過萬馬齊喑。不過,對影視作品的評論還是需要有理有據、言之有物。表態隻是觀點,必須有充分的論證進行支撐,在這個問題上,無論文采風格如何,影視評論都應該遵循論文體的寫作規律,尤其對於職業影評人來說,這是專業素質和修養的體現。
以豆瓣網關於電視劇的評論為例,作品有褒有貶,褒揚者大多將其與各種雷劇、神劇、肥皂劇做比較,認為該劇堪稱國產劇良心之作,批評者則列舉劇中邏輯、情節等失誤,認為它不夠大師水平。明眼人不難看出,兩方言論其實是自說自話,完全不在一個維度當中,無法形成“對話”。造成這種尷尬局麵的關鍵原因在於,此類評論談形勢、談情懷、談創作者和創作過程中的林林總總,但就是不談專業。
某位影評人若是薑文的粉絲,他可能會大談特談薑文的個人魅力、創作習慣等,來找尋“力挺”薑文的理由,但具體到這部作品,他其實什麼也沒說。同樣地,編劇劉和平是國內一線電視劇編劇、他對國產劇的現狀憂心忡忡、他在劇本之外寫了各種文章闡述自己對劇本創作的理解,但凡此種種,都不能作為對其編劇作品的評論依據。
缺乏影視美學的根基,影評就成了個人好惡的抒情,這對社會認識和個體表達都無益。從一個細節聯想到自己的個人生活然後進行抒情,這不是寫評論,這是寫日記博客;在劇作信息不足、邏輯存在漏洞的情況下靠自己無限“腦補”,對主題、意義、社會價值做過度闡釋,這不是寫評論。
評價影視劇如果脫離作品,脫離其結構、節奏、人物角色邏輯、影像元素等,再有個性,也都是不專業的“任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