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是指有利於人們進行各種活動的、不包括智力因素在內的其他心理因素的總和。一般來說,智力因素是指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動機、情感、興趣、態度、意誌、性格等。可以將非智力因素進一步概括為動力因素(包括需要、動機、興趣、情感)和控製調節因素(主要指意誌品質、堅持性、獨立性等)。非智力因素雖然不是智力的構成因素,但是它參與人們的智力活動,對學習活動起促進、定向、維持、調節和強化等多種作用。研究表明,利用兒童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可以改善與提高兒童的學習成績。對超常兒童的研究也發現,超常兒童與一般兒童不同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這些兒童具有良好的意誌品質,堅持性、注意力發展得較好。人才的造就,不僅僅是由智力因素單方麵決定的,而往往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
五、幼兒智力培養的內容
幼兒智育工作的內容,以幼兒智育的任務為依據。如果說幼兒智育的任務指明了智育工作的努力方向,那麼,幼兒智育工作的內容,則說明了完成幼兒智育任務的途徑與方法。幼兒智育工作,包括以下幾方麵基本內容。
(一)感知覺教育
感知覺在嬰幼兒的認知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感知覺和動作,是嬰幼兒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幼兒雖然生來就具有一定的感覺能力,但是還不具備人所特有的感覺能力。人所特有的感覺能力是在掌握人類世代積累的社會感覺經驗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種社會的感覺經驗的特征是以符號(如語詞符號或音樂符號等)為標誌的、具有一定的標準(如顏色的區分標準)、可以在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這是人與動物感知覺發展的本質區別。幼兒出生以後,麵臨的一個重要發展任務,就是要掌握社會的感覺經驗,形成人所特有的感覺能力,否則將難以適應社會生活。教育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感覺教育的任務與內容包括:保護幼兒的感覺器官;幫助幼兒掌握社會感覺經驗標準,形成人所特有的感覺能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二)培養語言交往能力
語言起源於交往的需要,語言最本質的功能是交際的工具。語言有口頭語言與書麵語言之分,人們既可以運用口頭語言進行交往,也可以運用書麵語言進行交往。幼兒期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時期,培養幼兒運用語言進行交往的能力,主要是指培養幼兒運用口頭語言交往的能力。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培養既應重視敘述性語言能力的培養,也應重視對話性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幫助幼兒了解文字符號的交往功能與意義。主要包括:培養幼兒語言交往的興趣;幫助幼兒掌握語言交往的基本技能;促進幼兒言語表達能力的發展;幫助幼兒學習使用普通話;幫助幼兒了解文字符號的交際功能。
(三)增進環境認識
增進幼兒對環境的認識,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滿足幼兒的認知需要,而且也是培養幼兒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及發展幼兒智力的重要基礎與途徑。
幼兒對環境的認識,包括以下基本內容。①社會生活常識,包括認識社會生活的物質環境和人們的生活及相互關係。具體來說,包括認識日常生活用品;認識鄰裏社區環境,如家庭、學校、商店、郵局等,知道它們的名稱及主要功能;認識人們的工作及其相互關係以及與自己生活的關係;認識自己與別人,了解在社會中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②自然常識,包括生物與非生物兩大類。③關於數學的初步知識。數學知識是一種比較抽象的關於物體存在形式的知識。
要求幼兒學習關於數學的初步知識,包括認識和比較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粗細、高低、輕重等;認識幾何形體;認識時間、空間,形成基本的數的概念和運算概念,學習用簡單的調查、統計方法來收集、處理和表現資料。
(四)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解決問題是由問題導引尋求問題答案的行為,是人類思維活動的重要形式。
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發展幼兒智力的重要問題。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幼兒在自發地學習解決問題。
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幫助幼兒明確問題;幫助幼兒製定解決問題的步驟與計劃;幫助幼兒執行計劃;要求幼兒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分享與交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