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養孩子早期閱讀
書籍是人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早期閱讀可以幫助孩子早一些打開這個窗口,為以後的文字閱讀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早期閱讀的範圍是很寬泛的。嬰幼兒憑借色彩、圖像和成人的語言來理解以圖為主的低幼兒童讀物均屬早期閱讀。孩子的“讀書前途”絕不是從上學才開始培養的,他對讀書的興趣、態度、向往或成就,往往在大人還沒有注意到時就悄悄地發展了。媽媽為哄他睡覺而哼唱的催眠曲,父母跟別人說話的嘴形、表情、姿態、動作甚至內容,都在他閱讀的範圍內。經過大量研究顯示,早期閱讀的開始時間以寶寶9個月到1歲左右最為合適。對1-3歲的幼兒來說應選擇插圖線條清晰的書,以免背景幹擾。
圖書紙張的質量及裝訂應堅固耐看。故事有趣味,說話方式清楚自然,書的畫麵不宜太多,太雜,每個故事情節以4~5個畫麵為宜。其實,對幼兒來說,書也是一種玩具。從小多接觸書,慢慢由“玩書”發展到翻書,及至看書。最後能主動找書、讀書,這時,孩子就像有了一把鑰匙,可以自己打開探索的大門,滿足求知與想象的欲望。這種欲望將給孩子帶來快樂和成功。
三、科學啟蒙教育-親近科學
科學,是一個含義十分廣泛的概念,它是“由一係列的原理、原則和學說組成的知識;是一個不斷前進和自我矯正的探索過程。所有的科學知識都是科學過程的結果。科學也是一個探討與社會關係相互影響的知識領域。”對幼兒來說,科學是指那些幼兒所經常接觸到的周圍世界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對這些現象的探究過程,是一種探索活動。
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也就是針對幼兒每日所接觸的各種自然現象,家長有意識地告訴孩子這些現象當中所隱含的科學道理,如為什麼有白天和晚上、為什麼會下雨、秋天樹葉為什麼會變黃等,向幼兒傳授科學知識,並通過積極主動地觀察,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和欲望,進而感受到大自然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逐漸培養其科學的思維和科學的態度,為孩子日後的學習和探索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幼兒智力培養的方法
在中國幼兒教育實踐中,“作業”或“上課”這種專門組織的教學活動,曾被看作是智育培養的主要途徑。其實,智力教育可以有多種途徑和方法,除了上課以外,還可以通過其他各種活動,如遊戲、實驗、調查、觀測等來進行。應當組織幼兒接觸真實的社會環境與生活,讓幼兒走出教室,走進自然界與大社會,引導他們認識周圍的生活與世界。同時,也要創造條件,讓幼兒運用感官去直接感知事物,在動手中動腦,使作業、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
(一)教師引導與幼兒探索相結合
幼兒的認知發展是在幼兒積極主動地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強調幼兒的主動探索並不排斥教師的引導,相反,適宜的教師引導可以促進幼兒的主動探索,因為在有些情況下,幼兒隻是“做”或“操作”,並沒有意識到他自己操作的意義。例如,幼兒在玩顏色混合的遊戲,隻是發現不同的顏色混在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覺得很好玩,但並沒有產生進一步探索顏色混合的規律的想法,他僅僅隻是在玩弄顏色。教師可以建議他:“看看紅的和藍的顏色放在一起會怎樣?紅的多藍的少會怎樣?”同時,還可以建議他做好記錄,找出顏色混合的規律。
(二)知識獲得與能力培養相結合
知識的獲得雖然不等於智力的發展,但二者是相互聯係的。在引導幼兒認識周圍環境,豐富幼兒知識經驗的過程中,要注意幼兒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不要急於把現成的概念或結論告訴幼兒,或者急於糾正幼兒的錯誤,馬上進行示範。學習永遠是幼兒自己的學習,成人不可能代替他,包辦代替培養不出聰明能幹的幼兒。幼兒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能發現的東西要讓幼兒自己去做、去發現。成人的示範、講解、告知看起來似乎是一條“捷徑”,但是,這種直接告知、示範、講解,往往剝奪了幼兒通過嚐試錯誤去學習解決問題、鍛煉自己動手動腦的能力的機會。人是通過“錯誤”和“失敗”成長的。幼兒更需要通過自己的“做”、自己的直接經驗來學習。因此,在幼兒智育中不能僅僅以幼兒獲得知識為目的,而應注意在幫助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中,使其能力得到鍛煉與培養。
(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培養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