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社交禮儀(2)(3 / 3)

個人間送禮,目的則是以建立友誼、溝通感情,鞏固和維係人際關係為目的。這種性質的送禮,一般講究"禮尚往來"。所送禮品,不一定價格昂貴,重在情,重在送禮的方式。一般節日送禮,要及時回贈,但婚喪嫁娶、生日禮品則不馬上回贈,待到對方有類似情況時再回贈比較合適。回贈禮品一般是價值相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調節。對於平常性送禮,也不必每次回禮。

以酬謝為目的的饋贈,禮品輕重視幫助的目的、程度、作用結果而定。得到別人的幫助,應及時表示謝意,但不一定任何幫助都要送禮品。"精神禮品"常常體現著人們高層次的文化品位。如明信片、禮儀電報、代訂報刊、熒屏點歌、贈送鮮花、舉辦舞會等,這些高晶位的"精神禮品"更體現大中城市的時尚,表現了現代人的情趣和追求。

饋贈禮品,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考慮與受禮者的關係,決定禮品的輕重。一般不輕易送過重的禮物,不然會使對方產生不安的想法,或引起"重禮之下,必有所求"的猜測。應本著"交淺禮薄,誼深禮重"的一般禮俗。

第二,選擇禮品要認真、心誠,心存"敬重"之情,能夠體現自己所傾注的時間、才智和努力。選擇的禮品首先自己應該喜歡,自己看不上的東西,別人也不一定喜歡,不能把自己很不喜歡的東西轉送他人。

第三,饋贈禮品要考慮受禮者的情趣、愛好、年齡、環境等因素,還要考慮一定的民俗禁忌。禮品最好是一件接受者想要但又未曾得到的東西,或有長久紀念價值或實用價值的禮物。給老年人一般不送"鍾表"之類的禮品,因為其諧音是"送終",而送保健品或保健知識方麵的書籍則可能會很受歡迎。給兒童不宜送太多的食品,否則可能會給孩子的父母帶來一些麻煩,因為他們可能正為控製兒童吃零食而付出著艱辛的努力。如果給兒童送些書籍、水彩、拚圖等有益於兒童興趣愛好和開發智力的禮品,家長和孩子都會喜歡。對少年如果你知道他(她)喜歡什麼書刊,不妨為他訂閱明年的一份,一定會給受禮者一個意外的驚喜等等。

第四,送禮要考慮時間(機會)場合。節日、紀念日或外出旅遊歸來帶些物美價廉的紀念品、地方特產給友人等,都是送禮的好時機,在我國送禮不宜在人多的場所。最後,還應考慮到禮品的包裝。精美的包裝,本身就意味著對受禮者的尊重。

給外賓送禮物要謹慎選擇,尊重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堅持不送觸犯外賓習俗的禮品;不送過於昂貴和過於廉價的物品;不送印有廣告的物品;不送藥品與補品;不送使異性產生誤會的物品。

一般情況下,接受禮品不需過分地推讓,大方地、愉悅地接受禮物並適當對禮品表示讚賞、表示喜歡是對送禮者最好的回贈和安慰。拒絕是失禮的。

但對於以賄賂為目的、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的饋贈,有著不可告人的醜惡目的,這種饋贈是一種醜惡的社會現象,是敗壞社會風氣、腐蝕幹部群眾的腐敗現象,我們應該堅決拒絕和抵製。

四、交友之道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結交朋友的。"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生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是一片繁華的沙漠"(培根語)"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嚴正的朋友。"(愛因斯坦)

結交怎樣的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朋友或與你一起工作、或一起遊樂、或一起談天說地。朋友為人處世的方式、對待生活的態度、人生觀、價值觀都會極明顯地對你產生影響,會直接影響著你的心理環境。

一個人的成功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心理環境。因此選擇朋友,一要慎重,二要控製數量。

選擇有積極的人生觀、有生機、對自己有益處的良友,應該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這個人是否用具有前瞻性的眼光看未來,用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要結交選擇的朋友,應該是那些向前看、心懷理想、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人。與這樣的人交談,他的話題應該是關於如何拓展事業、描繪未來。如果你遇到困難與挫折,他會幫助你客觀地分析眼前的一些不利因素,找到一種好心境擺脫眼前的困境。而那些總喜歡告訴你過去的日子是多麼痛苦,多麼苦難的人,他會認為生命是一所監獄,往後的日子亦將在監獄的苦難中度過,他會帶給你一份頹喪的壞心情,這樣的人千萬要敬而遠之,不要讓他成為自己的朋友。

第二,這個人是否願意助人為樂,與人分享。為了改進你的生活,應盡量結交那些願意真心誠意幫助你的人和那些行為高尚的人。這些人幫你不求回報,不會給你帶來心理重負。好的朋友總是在問"我如何幫助你?""我替你做些什麼?"這樣的朋友會讓你也學會幫助人,讓你願意與人分享你的經驗與收獲。一位總愛算計你的朋友總會考慮如何利用你為他做些什麼,如何利用你們的關係從中漁利,這樣的人應該避開他。

肯尼迪總統有句名言:"不要問你的朋友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你的朋友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