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饋贈禮儀
饋贈活動是一種非語言的重要社交手段。我國早在原始社會便已產生和出現,並在奴隸社會中廣泛存在,到封建社會逐步加以規範化,並賦予和注入禮儀內容。人們在交往中,雖然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社會身份各異,但通過饋贈禮儀活動,進行感情與物質的交流,強化和維係了君臣、父子、鄰裏、鄉民、地域、民族等之間的社會關係。
1饋贈的基本原則
古人在所進行的饋贈禮儀活動中,共同遵循的倫理準則和信奉的行為信條大致概括為:一是"投桃報李",即真誠相助,有德必報。《劄記·曲禮》中教誨人們"貴德"、"施報",遵守"禮尚往來"的行為準則。"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古代《詩經》中已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著名詩句。由此衍化而來的"以德相報"、"禮尚往來"、"施與不望報"、"助人不望報"等成為人們遵奉的饋贈禮儀準則,並成為我國的傳統美德。二是"受人財不以為富",其意義是在饋贈活動中,受饋者不能以此作為致富手段,這是雙方應遵行的起碼的饋贈倫理準則和價值觀。三是"君子慎其所以與人者。"要求人們在進行饋贈活動中,饋贈者一方麵不能"妄為",要以禮相贈,不強行與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方麵還應量力而行,盡己所能,不可勉強行之,方為合"禮"。貴在"以物富情"、"以贈勸德"。
這些禮儀文化準則,不僅是古代人們在饋贈交往中共同遵循的準則,更重要的是,它們已經融於社會與民族群體性的高尚品格之中,升華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當今社會經濟日益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越來越廣,饋贈活動更為廣泛,成為人們表示友誼、謝意、祝賀、溝通感情的有效方式,發揚和光大古人的傳統美德,遵守高尚的饋贈禮儀準則,恰到好處地贈送禮品是有重要意義的。
而如何遵循饋贈禮儀準則,選擇適宜的禮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送給不同的對象,達到饋贈的最佳效果,發揮饋贈在交際中的重要作用,對饋贈者來說是非常重要而又很費腦筋的問題。
2饋贈的目的
一般來說送禮品應該有明確的目的性,大多根據不同的饋贈目的選擇禮品。送禮的目的多種多樣,如以交際為目的,以酬謝為目的,以公關為目的,以溝通感情、鞏固和維係人際關係為目的等等。饋贈的目的不同,送禮的方式、選擇的禮品、遵循的禮節都有所不同。
公務性送禮(組織機構送禮)。目的多以交際和公關為目的。這種性質的送禮,針對交往中的關鍵人物和部門贈送禮品,達到為組織(單位)帶來經濟效益或發展機會的目的。有些企業利用送禮的機會達到轟動性的廣告宣傳效應。如1985年2月,美國總統布什訪華,有關方麵便利用外國首腦來訪一般都要贈送禮品的慣例,巧妙地做了一次"國際大廣告"。布什曾任過駐中國聯絡處主任,不少人知道布什夫婦喜歡騎自行車,於是我國有關方麵決定選送自行車給布什夫婦時,他們非常高興,布什還跨上自行車騎了起來。這種情況被國內外130多家新聞媒體報道。不久我國天津"飛鴿"牌自行車銷量大增,法國一客商一次性訂下了3萬輛飛鴿車。送飛鴿車取得了公關、推銷雙重最佳效益。再比如杜康酒是我國的名酒,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就曾留下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佳句。1971年,河南伊川杜康酒廠開發了新一代杜康酒。為了將這種名酒打到國際市場,1976年,他們托人將這種酒贈給了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並贈詩一首:"田中原首相,和好和家幫。獻上杜康酒,因公古義長。"轉送者是位日籍華人,他也寫了一首詩:"美酒古來惟杜康,河南一飲三年香。諾言生死無更改,義載做成獻壽長。"這位日籍華人把詩寫成甲骨文刻在龜板上,一並送給了田中角榮。這件事很快被日本新聞界廣為傳播,使杜康酒和這兩首詩在日本家喻戶曉,並很快掀起一場"杜康酒熱"。再如:1990年某月《人民日報》發表了一位記者寫的一篇題為《向筆廠進一言》的短文,文中提出我國目前生產的鋼筆、圓珠筆雖然花樣多,但最基本的質量——書寫功能,並不理想,有許多筆,連流暢的下水都做不到,稍一停筆就寫不出字來,作者希望筆廠解決一下消費者這個最基本的需要問題。文章刊出後,國內眾多筆廠似乎沒有什麼反映,惟獨江陰市金筆廠派人千裏迢迢為這位記者送來他們新開發的不幹水鋼筆,請文章作者試用。半年時間後,這位作者對江陰金筆廠的不幹水鋼筆的使用效果相當滿意,又在《人民日報》發表一篇短文《再向筆廠進一言》。文中讚揚了江陰筆廠送的金筆的優良性能和江陰筆廠人的創業精神。文中寫道:"產品質量確實不是一件小事,它的背後是機製,是人,是精神。"此事經頗有影響的新聞媒介的反複宣傳,產品知名度迅速擴大,江陰金筆廠獲得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種性質的送禮,受禮者不必回贈禮品,但其為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卻遠遠超出所送禮品的價值。這需要送禮者具有高層次的公關策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