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鼓勵孩子的創造性活動(4)(1 / 2)

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由自己來決定自己的事情,對孩子的後天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注意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己拿主意的習慣,這樣父母也不必為孩子大包大攬,孩子也因此得到自由發揮的空間。

著名作家蕭乾自幼沒有父親,生活艱辛,從小就開始自己決定自己的事。他十餘歲的時候,做家長的三堂兄要他輟學去當郵遞員,他堅決不從,最後不惜與家庭決裂仍堅持走自己的路。他後來感慨地說,他的一生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如果自己的什麼事都由家裏決定,他很可能隻是一個郵遞員。

可見,讓孩子總是對父母言聽計從並不是什麼好事,相反,父母應盡早培養孩子自己做主的能力,讓孩子早日成才。同時,讓孩子自己拿主義,還可以培養孩子自己承擔責任的意識。家長要讓自己的孩子意識到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可以促使他早日學會與其他孩子相處,更可以從小培養出他們的責任心。

在英美等西方國家,曾盛行開放式教學理論,主張以培養學生的自立精神和獨創性為辦學宗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選擇授課內容,憑自己的意願學習。這是尊重個人意誌的一種體現,盡管他們還是孩子,但也有著自己的獨立人格,他們的事應由自己來決定。用這種方法培養孩子的自主精神十分可取。

在孩子們的心中,有時似乎也意識到自己應該做的一些事情,但同時又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必須有家長的督促或幫助才能完成。比如自己應當早睡覺,但他們卻往往認為,督促睡覺是家長的事,他們應當保證孩子睡眠。這種想法頗有些"反客為主"的意味,按時睡覺似乎成了父母的事情,而非孩子自身的事情了。父母如果利用作息製度和鈴聲來控製孩子,孩子就會意識到鈴聲是沒有什麼價好講的,執行與否要看自己,那麼保證睡眠也就真正成為自己的責任。至於清晨按時到校,那就更是自己應當做到的了。

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可以讓孩子在很多方麵受益。首先可以培養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其次,父母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不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這樣孩子就能明確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信任,從而增強對父母的感情。同時,父母的這種姿態也有利於培養孩子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的作風。

誠然,對於像決定孩子的前途或是影響重大的事,讓尚未成熟的孩子決斷是不可行的。但家長應有意識地創造一些讓孩子參與決定重大事務的機會,尤其是與孩子息息相關的事,家長應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開動腦筋參與決策。比如,家中要買新電視機,父母就可讓孩子參與抉擇買什麼牌子、什麼型號的,孩子被委以重任後,肯定會興致勃勃地去了解各種品牌、各種型號的電視機的價格、性能。這有利於孩子增長知識,也利於孩子對自己選擇的東西倍加愛惜。

外因幹擾對孩子的重要

家庭教育無小事。當父母正在做自己的事情時孩子卻來打擾,這時你應當采取什麼態度?這種事情司空見慣,但其中也蘊含著教子的道理。

從孩子哇哇墜地起,父母就習慣於對孩子"有呼必應",一旦孩子吵鬧,無論手中正忙著什麼事都趕緊放下,去滿足孩子的種種要求。這對於嬰幼兒來講是必需的。但是,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父母就應視具體情況而為,不必事事"聞風而動"了。因為一味地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並無益處,不僅會使孩子形成與其年齡不符的過分依賴,而且不利於其自我意識的建立。事實表明,隻要稍加啟發,孩子的自我意識是不難建立的。

有一個孩子已上三年級了,但她的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幼兒階段。她的床上床下都堆滿了玩具,一放學她就鑽到玩具堆裏去。在參加了一次關於"學生身份"、"知識的作用"的教育活動後,她突然醒悟過來了,回家後她馬上叫她媽媽把所有的玩具都鎖進箱子,說她現在已不再是幼兒身份,而變成學生身份了,不能老想著玩玩具,應該要好好學習了。可見外因的幹預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

許多父母大概還記得自己小的時候,由於兄弟姐妹較多,父母要掙錢養家,常常沒有時間顧及孩子,孩子很小就知道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處理自己的事情,懂得沒事時盡量不去煩父母。而一旦父母得閑,能陪孩子玩一玩,孩子往往感到很愉快,倍加珍惜和父母歡聚的時光。而且,由於父母常常忙於自己的工作,孩子不得不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想辦法打發自己的時間,這樣,很容易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