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鼓勵孩子的創造性活動(3)(1 / 2)

但是有些做父母的卻總是充當孩子的"代言人",遇事往往喜歡自己替孩子表達,而不讓孩子自己說。他們相信"知子莫若父",以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當別人問孩子一些問題,孩子正努力思考,準備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父母卻不假思索地搶先代孩子回答了:"是這麼一回事","她不喜歡數學,對語文蠻有興趣"等等。在這些父母看來,自已最了解孩子的心思。其實,正是父母的這種自以為是,使孩子的自尊心屢屢受到傷害。

有些父母習慣於充當孩子的代言人,是基於他們認為孩子小,不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例如,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帶孩子去醫院看病,當醫生問孩子的感覺和症狀時,父母總是代孩子回答。在父母看來,孩子麵對陌生人會害羞,不能大膽而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情,於是就代孩子表達了。父母以為這是在幫助孩子,事實上卻削弱了孩子的自主性,使孩子失去了一次嚐試著自己表達意見和想法的機會。

長此以往,孩子會更加膽怯,更無法真實、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尤其是當和父母在一起時,即使孩子自己偶爾說點什麼,也總是會悄悄看父母的臉色;而對父母說的話,也往往總是點頭稱是。事實上,孩子的真實感受往往並不像父母說的那樣。這樣,孩子常常會因為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倍感苦惱。這種情況重複多次,孩子就會養成依賴性,習慣於自己所有的事都讓父母做主,這非常不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

所以,雖然有時孩子不能像大人那樣準確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但孩子需要的絕不是父母替自己回答。聰明的父母即使在對孩子要說的話能夠心領神會時,也要故意裝出不明白的樣子,等孩子用自己的話去表達自己的意思。孩子講得好,就鼓勵他、表揚他;如果孩子對自己的想法表達得不夠準確,就微笑著幫助他糾正。這樣做才是孩子所真正需要的。

該放手時就放手

對於獨生子女,家長往往過於溺愛,忽視了對孩子自立自強的培養。他們凡事不放心,對孩子保護太多,不肯放手。這樣就破壞了孩子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使孩子缺乏獨立性,直接影響了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例如,某報曾報道有個學生考取了出國留學,但他一想到出國後沒人給他洗衣,沒人照顧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懼,最後竟放棄了出國的機會。

對孩子過於溺愛和保護是使孩子形成依賴性人格的溫床。心理學家霍妮在分析依賴性人格時,指出了這種類型人的幾個特點:(1)深感自己軟弱無助,有一種"我多渺小可憐"的感覺。當要自己拿主意時,便感到一籌莫展,像一隻迷失了港灣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灰姑娘。(2)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更高明。(3)無意識地傾向於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有依賴性人格的人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接受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影響自己的生活、前途。具有這種性格的人顯然無法適應當今的社會生活。

為了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去做事。孩子都有探索並適應周邊事物的與生俱來的天賦,有著渴望學習新本領的需求,盡管他們初次的行動常常是笨拙的、不正確的。如果當一個充滿活力的幼/L第一次對母親說"讓我來做"的時候,母親卻在孩子的笨拙與自己的一步到位之間選擇了後者,並對孩子說:"不行,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再幹。去別處玩吧,乖,別礙事兒。"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當我們再說"你已經長大了,能幫媽媽做點事了"的時候,他們卻已習慣於"到別處去玩",懶得"礙事"了。

該鬆手時便鬆手,其實是一種獨到、高超的家庭教育藝術。舒乙先生在憶及老舍當年對他的教育時曾寫道:"他很愛帶我去訪朋友,坐茶館,上澡堂子。走在路上,總是他拄著手杖在前麵,我緊緊地跟在後麵,他從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說話。"那年舒乙才8歲,但老舍已經"鬆手",讓孩子自己用眼、用心觀察這個世界。舒乙說:"直到現在,一閉眼,我還能看見那雙歪歪的鞋跟。不必擔心,不必說話;我卻能知道整個世界"。從中我們大抵可以感悟到,"該鬆手時便鬆手"是如何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父母希望能給孩子提供一切能保障他們幸福的東西,但幸福是要依靠孩子自己爭得的,我們沒有辦法給他們買幸福保險。如果說有什麼相近的保險,那就是樹立孩子對自己的信心,培養孩子各方麵的能力,而不是用不恰當的愛阻止孩子鍛煉自己。孩子們需要一定空間去成長,去試驗自己的能力,學會如何對付危險的局勢。"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我們過多地做,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剝奪了他的自立及自信心。明智的父母,應當鼓勵孩子自立,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條件,盡量地培養自立能力,發揮自己的潛能,使自信心在能力的支柱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