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與孩子感情交流的技巧(4)(2 / 2)

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吧,在那廣闊而美好的天地裏,不僅可以使孩子開闊眼界,豐富知識,而且可以使孩子認識自然美,欣賞自然美,從而陶冶性情,培養高尚的情操。

大自然以廣博的胸懷向孩子展示出蔚藍無垠的天空、波濤洶湧的大海、雄偉壯麗的山川、奔騰不息的江河、千奇百態的魚與鳥獸、萬紫千紅的花草樹木,它們瑰麗的色彩、生動的形態、動聽的聲音、神奇的變化,會讓孩子驚喜萬分、讚歎不已,忘記一切煩惱憂愁,留下美好的記憶,並從中產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感。

為了提高孩子的鑒賞能力,在帶孩子觀賞自然風光時,家長應結合實際向孩子介紹相關的自然或人文知識。可以邊走邊講,也可以停下來讓孩子仔細體驗,使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印人他的心靈,成為他的精神財富。

讓孩子了解農村

引導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對於培養孩子對勞動的認識,養成勤勞儉樸的好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一位小學教師對班裏的學生做了一次測驗,提供了一組數據:不知道棉花可以用來做衣服的占45%,不知道甘蔗能榨糖的占65%,不知道菜豆角、黃瓜長在哪裏的占50%。

我們不是非要讓孩子都知道這些知識,但這方麵知識的缺少,表明他們對勞動及勞動成果的了解太少了。有些孩子甚至覺得母雞下蛋很容易,是一窩一窩的,可不是,那農貿市場不是有成擔成筐的雞蛋嗎?當今兒童中,對勞動成果不珍惜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這是很令人擔憂的。

如何加強孩子這方麵的教育?方法固然很多,其中,讓孩子到"廣闊天地"去走一走十分必要。有一位老家在衡山山區的幹部,每年都要帶孩子回老家看看。有年回家過年時,七歲的兒子將幾大把葵花籽、南瓜籽種在地裏,回到自己家一個月後,他給爺爺寫信問及是否長出了小苗苗。父親告訴他,隻有春天才能播種,你冬天播的種子即使長出小苗來,也會被凍死的。他這才明白了春播秋收、春華秋實的道理。

住在北方鄉下的一位老大爺,曾在《遼寧日報》上發表了《我教孫子學農活》的文章,對人們進行兒童的勞動教育很有啟發。文章說:現在有的獨生子女被大人慣得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上小學了還不知道糧食是怎麼來的,菜是誰種的,這樣下去怎麼得了。為了教孫子學農活,每到雙休日,他都讓兒子、兒媳帶孫子到離城60公裏外的鄉下"家庭小農場"進行勞動實踐,在鄉下老屋睡一宿,領略一下農村風光,體驗一下父輩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苦日子。

一開始孫子來到鄉下不適應,過一段時間就習慣了,對農村生活也有了感情,每到雙休日,不用大人張羅,自己便早早裝好書包,準備啟程。種地時,老大爺當總指揮,兒子刨垵,媳婦濾肥,孫子播種,他再培土埋垵,一條龍作業。爺爺告訴孫子別小瞧這莊稼活,如果不講質量,哪一道工序出了漏洞都會影響產量。孫子往往把種子扔在外邊,他就讓孫子揀起來,並告訴他春種一粒籽,秋收萬顆糧的道理。幹農活是個苦差事,孩子年齡小,沒耐性,幹累了爺爺就讓他休息一下。爺爺還對孫子的進步,勤鼓勵,勤表揚,使孩子幹勁愈來愈大。勞動結束後,回到老屋,一家人吃奶奶做的粗茶淡飯,吃得可香哩!孩子挑食的毛病也得到糾正。就這樣,一到雙休日孩子總要跟著他爸媽到鄉下學農,從不間斷,從而培養了孩子學農、愛農的思想感情,為孩子健康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位大爺的孫子以後將會幹什麼工作,我們很難預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對勞動創造生命、勞動創造財富的認識,比整天呆在城裏的孩子肯定深刻得多。

大自然以其永不止息的創造力,滋養著世世代代的人,使人們在大自然中領略生命的意義,使人類更加熱愛生命。參加勞動,決非僅僅隻是使孩子認識勞動創造財富,也在於讓孩子知道勞動在創造著世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