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鼓勵孩子的創造性活動(1)(1 / 3)

社會需要富有創造力的人。正常人都有一定的創造力,隻是程度不同。兒童同樣具有和自己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創造萌芽。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孩子,他們的說和做,無不具有"創造"的因素。家長要培植孩子的創造萌芽,鼓勵孩子的創造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有利於創造性發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說,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不希望因自己的行為和結果與眾不同而受到嘲笑或幹擾,從而能自由自在地繼續啟己的創造活動。

有個孩子的母親,因孩子把她剛買回家的一塊金表當成新鮮玩具拆卸擺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幽默地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接著,他還進一步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您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有動手的機會。"那我現在該怎麼辦?"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對自己的行為有些後悔了。

"補救的辦法還是有的,"老師接著說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鍾表鋪,修表匠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學生,修理費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滿足。"

孩子將新買來的玩具拆散,令許多家長頭痛。實際上,拆玩具正是聰明孩子玩玩具的意義所在。許多富有創造性的孩子在玩玩具時,並不滿足於表麵的擺弄、按規範操作,他們的更大興趣是通過"破壞"玩具,從中了解它的內部結構和原理。兒童的這種"破壞行為"是有前因的,這個前因就是孩子頭腦中的疑問。對於學齡前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這種疑問會更多。

兒童在玩玩具的過程中,觀察到許多對他們來說非常奇妙的現象,繼而產生了許多疑問,他們希望能盡快找出答案,為此,他們不知深淺地拆開了玩具,甚至家中的貴重物品也被拆掉。而孩子的這種"破壞行為"正是他們探索世界的開始,也是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萌芽。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許多東西,如鍾表、收音機、電話等都成為了他們的玩具。

兒童的這種"破壞行為"有時會延續到小學高年級,甚至初牛。如果父母為了愛護玩具,不許孩子任意擺弄玩具,這個玩具對孩子來說就失去了許多重要的意義,壓抑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潛能,孩子因此所失去的價值也遠遠超出了玩具的價值。不明了這一道理的家長常常本末倒置,隻知心疼玩具,卻不痛惜孩子能力的喪失。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卻不知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去"育子成龍",將孩子剛剛萌生的智慧幼苗給無情地掐掉了。這實在令人惋惜。

有位北京的學生家長敘說了他教育兒子的經驗,是非常值得稱道的。

我的兒子天生就愛動手。到農貿市場站在一邊看人家刻圖章,回到家,操起刻刀學著刻起來。看到鄰居家做家具,他也叮叮當當鑿個不停。玩具壞了,他就找來工具悄悄修起來,當一輛拋錨的坦克重新開動起來時,他比得到一輛新坦克還高興。

他還收集了許多舊手槍、玩具汽車,不過他不是玩,而是拆,無論多複雜的玩具,經他一弄便麵目全非了。他抱著這種好奇心,常常躲在一個角落裏饒有興致地拆呀、裝呀、砸呀。到了五六歲,就悄悄地拆半導體、電子表、車鎖,凡是家裏他能夠得到的小東西都被他拆裝過;為這曾讓我們傷透了腦筋。

但漸漸地,我發現兒子總是一邊拆,一邊琢磨,每次都十分小心地將一個個拆下來的零件碼放整齊,仔細研究內部的構造和原理,弄明白了再按原樣一點點安裝好,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人請教,或翻書本找答案。於是我便開始有意識地放手讓兒子做。孩子幹得十分出色,也很認真,在付出汗水的同時,他嚐到了勞動創造生活的甜蜜,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動手製作,使孩子的一雙小手變得靈巧了,他養成了善於觀察、勤於實驗的好習慣,還學到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大大增長了才幹,提高了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一切有力證明,激發了兒童的創造才能,為他們提供發揮特長的平台,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解放孩子的雙手

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你是否想過"心靈"與"手巧"的關係呢?是否想過要啟發孩子的智力,須解放孩子的雙手,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呢?

深圳某小學在仙湖搞野炊,孩子們興奮極了。8人一組,鍋碗瓢盆、米麵菜肴、油鹽醬醋,準備齊全。野炊開始了,先是用木炭生火,然後煮飯炒菜。不一會兒,炊煙嫋嫋,熱火朝天。透過彌漫的煙霧,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幾乎所有小組的"廚房大佬"都是最調皮的"差生",他們熟練地揮舞著鍋鏟,不一會兒一盤盤色豔豔、香噴噴的菜已經出鍋了。其他同學都充當美食家,一個個圍著菜鍋,掄著筷子東品品,西嚐嚐。個別全是由"好學生"組成的小組可慘了,他們連火都沒生起來,急得哇哇直叫。在學校裏,老師喜歡那些遵守紀律、學習認真的好學生,可是走出校門,老師的觀念往往會發生某些微妙的變化,他們往往更信任那些平時調皮搗蛋的孩子,因為他們的動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