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
"物竟天擇"、"適者生存",乃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隻有強者才能在惡劣的生存環境、激烈的競爭條件下生存下來。缺乏獨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缺乏吃苦耐勞、競爭進取的人格力量,就無法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但是,我們的不少孩子在這方麵卻越來越弱。他們猶如溫室裏的花朵,備受溺愛,因而生活自理、自控自救、自我防範等方麵的能力很差,所以屢屢發生孩子被拐騙、觸電而死、溺水身亡等悲慘事件。
下麵是著名家庭教育專家趙忠心教授提供給我們的一個真實故事。在江南某省城寬闊的大街上,一清早就停放著一輛威嚴的警車和一輛豪華轎車。警車上坐著警察,可轎車裏坐的卻不是犯人,而是佩帶紅領巾的少先隊員。轎車周圍簇擁著黑壓壓一大群前來送行的人,男女老幼約有上百人。隻見車下的人一個勁地往車上遞大包小包各式各樣的食品,還喋喋不休地千叮嚀萬囑咐:"別到處亂跑","不要喝生水,別吃不幹淨的東西","水杯、飯碗使自己的,不要用老鄉的","睡覺蓋好被子,別著涼","晚上上廁所帶好手電筒"……
警車拉著警笛、閃著警燈開動了,直到消失在大街的盡頭,送行的人們仍舊站在原地,眼含熱淚,眼巴巴地望著車去的方向,很久還不願離去,此情此景頗為"悲壯",猶如生離死別。
其實,這隻不過是某單位組織的一次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從省城挑選20名小學生到邊遠山區學習生活一周,同時從邊遠山區挑選20名小學生到省城學習一周,即進行短期的"易地留學"。城鄉的學生分別住在對方學生的家裏,到對方的小學學習。組織者的目的在於,讓城裏生活條件優越的孩子親身體驗一下農村比較艱苦的生活,促使他們更加珍惜自己優越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為縮小城鄉差別、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思想。讓農村的孩子親身體驗一下大城市的生活,促使他們努力學習,樹立為改變家鄉麵貌,為立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發奮學習的觀念。
看到眼前這種情況,觀眾無不感歎地說:"現在的孩子養得也太嬌了,將來他們怎麼能獨立生存呢?"
這種擔心絕非杞人憂天。現在,許多城裏孩子的父母,很不重視孩子生存能力的培養,千方百計地給孩子創造安逸舒適的生活條件,一點困難和磨難也舍不得讓孩子受,致使有的孩子到了中學,甚至到了大學,離開了父母就不會獨立生活,處處表現出懦弱、畏縮、無能,像這樣的孩子將來恐怕難有出息。更何況在市場經濟的今天,處處充滿著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已成為普遍的規律:缺乏獨立生存和生活能力的人,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可能取得勝利。
因此,家長的責任應該是培養孩子有生存和自我保護的本領,使他們有勇氣去麵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危險與困難。將孩子護在懷中,便限製了他們發展能力的空間,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中束手無策。同時,父母過於緊張的保護意識,也容易使孩子對生活產生恐懼感,認為外麵的世界充滿不可抗拒的威脅,形成謹小慎微的性格。
為了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生存教育,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應當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頭腦自己做主,引導孩子積極參加勞動,參與社會活動,讓孩子多看、多想、多做,從而增長見識,以促成孩子早日自立自主。
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在對孩子進行生存訓練的同時,要有意識地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加強他們對災難的自我防範能力,這對於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
為了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救能力,可以通過一些典型事例對他們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