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它不利於孩子智能的提高和競爭意識的增強。遊戲雖然是玩,是娛樂,但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和教育形式。遊戲中家長的角色及行為是對孩子的一種期待和要求。如果家長經常讓著孩子,自己總是充當競爭中的失敗者,就等於沒有給孩子提出高的要求,孩子在遊戲中不用努力就輕而易舉地取勝,失去了鍛煉自己的體力、葛誌力和智力的機會,沒有顯示出自己的力量,也就品味不到自己努力和創造取得勝利的喜悅,因此不利於孩子競爭意識的培養,也不利於孩子智能的發展。
這樣做也不利於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使他們將來難以經受競爭中的挫折。在競爭性遊戲中家長讓著孩子,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嬌寵,這種嬌寵會使孩子逐漸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有一種期待感,希望別人為自己做出犧牲,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性格,甚至會養成"惟我獨尊"的小霸王習氣,而孩子又會把這種習氣帶到小夥伴中,不懂得謙讓,不善於合作,難與夥伴交往,容易與人發生衝突。當他與別人遊戲或進行其他活動不再是驕傲的勝利者時,便不能正確地對待失敗,經不起挫折,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強。
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家長在與孩子做競爭性遊戲時要使孩子真正感受到競爭的壓力,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對待孩子的好勝心
爭強好勝是孩子的天性,然而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正確引導,使孩子這種天性起到積極的作用,卻不是每一個家長都能做到的。有些家長,鼓勵孩子對發生糾紛的小夥伴"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或者對孩子在穿著打扮上與人攀比給予支持,這都是不明智的。
星期天,張萌和媽媽一起上街逛商店。母女倆走進一家"精品服裝店"。張萌一眼看到了一套服裝,興奮地對母親說:"媽,給我買下這套衣服吧,這衣服非常好,我很喜歡。我們班李麗就買了一套,我穿上試了試,特棒。"這是一套名牌服裝,價格不菲,張萌的媽媽猶豫了。但是望著女兒那期盼的目光,她還是咬咬牙買了下來。
當一個孩子熱衷於在物質生活上盲目與人攀比時,他的好勝心就已走向了反麵,成為愛慕虛榮。張萌的媽媽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做了錯誤的選擇。
相聲演員牛群在這方麵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他有意識地讓孩子處於與夥伴相互競賽的環境中,並引導他們比學習、比進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
牛群36歲得子,取名牛童。牛群的"望子成龍工程"動手較早。他認為,將來社會競爭激烈,給孩子留錢,還不如給他一身本事。為防止牛童偷懶撒嬌,他把妹妹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一塊撫養。妹妹也有個兒子,比牛童大一歲,這樣兩個孩子生活在一塊兒,既能淡化獨生子女的優越感,又能把競爭機製引進家庭。小哥哥語文好,作文經常在全校廣播,因為他特別喜歡看課外書。牛童不愛看書,更怕寫文章,小哥哥就笑話他。弟弟愛麵子,不得不經常抱著書本看,時間一長,也看上癮了。弟弟數學好,尤其計算機學得好。為了讓兩個孩子競賽,在孩子參加計算機大賽前,牛群買了一些扣子,黃扣子當"金牌",白扣子當"銀牌"。他又找來兩麵小旗子,一麵旗上畫頭牛,另一麵旗子上畫老鼠,因為兩個孩子一個屬鼠,一個屬牛。牛群讓他倆比賽計算機,並規定誰贏了就掛"金牌"並升誰的旗。"鼠"哥哥得了金牌,"升"-鼠"旗,牛弟弟得了金牌,就升"牛"旗。比賽前,不用大人催,小哥兒倆一個比一個起得早。這一年,小哥兒倆雙雙奪得全國比賽一等獎,一人抱回一台計算機。
為了使孩子爭強好勝的天性向著積極的方麵發展,父母必須正確加以引導。對於孩子喜歡在穿著等方麵的比高意識可以理解,但要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和引導,要讓孩子懂得,隻有在學習與進步等方麵的比高才是積極的,才是一個高素質孩子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