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生存就是學會讓生命保持健康成長的狀態。孩子的健康狀態,不僅指身體無病,更指心理和社會適應性的健康。心理包括情感、性格、意誌、毅力等。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兒童心理健康還有待加強。
日本兒童的心理合格率比較高,這跟他們從小就接受兒童心理教育有關。在日本常能見到這樣的場景:氣溫在零度左右的日本街道上,一隊排列整齊的小學生在進行早煉,男孩穿著短褲,女孩穿著短裙,個個精神抖擻喊著口號,這種訓練極大地鍛煉了他們的心理素質。
再來看我們中國的孩子。這樣的場景也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蹦蹦跳跳的是孩子,背著書包的是年邁的爺爺奶奶;在家裏,對著沒有削過皮的水果,孩子說"我不吃";麵對鮮美的魚,孩子更是等著家長剔完了刺才放人口中;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有哪個新潮的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少穿一點衣服,馬上便會招來別人關心的責問。內因和外因綜合起來造成這樣的現實:孩子們被捧;被驕、被慣著,他們被那些"愛"他們的人設置的屏障重重地保護起來,最大限度地遠離了困難和挫折,而他們的心靈卻在這重重護護之下變得日益脆弱。事實已經作出回答:有的孩子因為遲到幾分鍾,被老師批評了幾句,就心理難以承受而跳樓身亡;有的孩子因為同伴之間吵幾句嘴而走上輕生的道路。嚴峻的事實提醒我們,對孩子過度的保護,正是對他生命力的削弱。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老翁在河邊垂釣,兩個年輕人走來,都非常羨慕老翁魚簍中閃耀金光的大鯉魚。其中一個聰明人說:"老丈,您的魚太美好了,我想得到它。"於是老翁將金色的大鯉魚送給了他。另一個愚鈍的人說:"老丈,你的漁藝太神了,我想得到它。"於是老翁讓他坐下靜心學習垂釣。多年過去了,兩個年輕人也成了老漢,聰明人因為隻會吃現成的而一事無成,而愚鈍者卻憑著自己手中的漁藝和耐得寂寞的勞動,成為富有且受人敬重的人。故事中所謂的聰明人不過是自作聰明的目光短淺者,而所謂的愚鈍者卻是大智若愚的、能把握自己命運的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家長們,你們是應該繼續不辭辛勞地抓魚給孩子吃,還是努力教會他們捕魚的本領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也是教育的核心。為了把你的孩子培養成一個未來的強者,那你一定不能對他大包大攬,而要教會他生存與學習的本領和方法。
教孩子"富日子窮過"
現在,許多家庭物質條件好了,又隻有一個孩子,所以家長一門心思地想讓孩子盡量過得舒服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口袋裏零花錢不斷,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生怕孩子吃了苦。這樣做的結果,一是使孩子不知一飯一粥來之不易,二是使孩子生活難以自理,將來更難以自立於社會。作為家長必須認識到:今天的天堂,難遮明日的風雨;如果從小不讓孩子吃點"蹲苗苦",將來"莊稼"就難以長好。
在現實生活中,在許多家庭裏都會聽到這樣的話:"媽媽,我要喝水!""別急,媽媽這就給你去倒。""爸爸,這道數學題我不會做!"別急,爸爸馬上就幫你做。""媽媽,我今天上學覺得很累。""別急,從明天起讓你爸爸騎車子送你、接你!"……類似這種"關懷備至"、"包辦代替"的父母比比皆是。眾多的家庭中,孩子想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很少嚐到困難、挫折的滋味。其實這並不是好事。一些調查資料表明:當今怯懦、怕吃苦和嬌氣的兒童數量顯著增多,這與他們的生活過於優越、依賴有關。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一場稱之為"夏令營中的較量"由此拉開了序幕。
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當年放牧的烏蘭察布盟草原,中日兩國孩子人人負重20公斤,匆匆前進著。他們的年齡在11-16歲。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裏路。
說來也巧,就在中國孩子叫苦不迭之時,他們的背包帶紛紛脫落,這給他們偷懶製造了極好的理由,他們爭先恐後地將背包扔進馬車裏,揉揉勒得酸痛的雙肩,輕鬆地又說又笑起來。有個女孩剛走幾裏路就病倒了,一見醫生淚水滾滾。於是她被送回大本營,重新躺在席夢思床上,品嚐著內蒙古奶茶的清香。
矮小的日本男孩黑木雄介也生病了,他肚子疼,臉色蒼白,汗珠如豆。中國領隊發現後,讓他放下背包,他卻不從,讓他坐車,他更是不肯。他說:"我是來鍛煉的,當了逃兵是恥辱,回去怎麼向老師和家長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醫生的勸說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麵躺下,喘息了一會兒,又爬起來繼續前進。
下午,風雨交加,路變得更難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腳泥水。當晚7點,隊伍抵達了宿營地。第二天出發之前,日本宮崎市議員鄉田先生驅車趕來,看望了兩國的孩子。這時,他的孫子已經發高燒一天多,許多人以為他會將孫子接走。誰知,他隻鼓勵了孫子幾句,毫不猶豫地乘車離去。這讓人想起昨天發生的一件事:當發現道路被洪水衝壞時,某地一位少工委幹部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車,風馳電掣地衝出艱難地帶。中日兩位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是何等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