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知名的企業家在上小學的時候,父母讓他到離家很遠的一位親戚家去幫忙。由於帶的行李較多,匆忙中他把父母給他畫的路線圖和裝有路費的錢包忘在家裏了。當他走了四五公裏到達車站時,才發現自己的疏忽。當時天色已晚,他沒時間回家去拿,於是站在車站,希望父母發現他的疏忽能及時把錢包和路線圖送來,但是等了好半天,也不見父母的身影。正當他不知所措時,突然發現車站前有一個廢品收購站,於是他就考慮自己身上的什麼東西最值錢,最後他賣掉腳上的鞋,買了車票,赤腳到了目的地,通過打聽找到了親戚家。
現在的父母處在故事中的情況下會怎麼樣呢?現在的孩子出門之前,什麼東西都是父母給準備好;孩子出門之時,父母千叮嚀萬囑咐;孩子走後若發現有什麼東西沒帶上,父母往往比孩子還驚慌失措,趕快追在孩子後麵給送去;天突然下雨時,父母總是趕快拿雨傘去接孩子。父母總是不給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不給孩子麵對困難的機會,孩子怎能離開父母的庇護,逐步獨自麵對困難解決問題呢?所以,不要害怕孩子麵對難題,有時父母知道孩子遇上困難了,隻要不是不可逾越的困難,父母不妨佯作不知,讓孩子自己去麵對和解決。
現在的孩子一般都生活在父母身邊,生活安定。對這樣的孩子,父母應有意識地讓孩子離開父母,離開安定、舒適的家庭生活,去體驗一下不同的生活環境,體驗平時所體驗不到的艱辛,借助"他山之石"來磨煉孩子,讓孩子更全麵地理解生活,增強適應性。這會使孩子更加堅強、更加成熟。
《浙江日報》刊載的由記者王成誌采寫的《慈母的"狠心"》一文,告訴了我們一個真實的故事。家住重慶市江北區中興路的中年婦女賀素碧為了根治兒子亂花錢、愛吃零食、癡迷打遊戲機、拿人家東西等不良習氣,"狠心"地把7歲的兒子從都市"流放"到川東一個偏僻而艱苦的農村,專門讓孩子"吃苦"、"受難"。在農村,由於優秀教師白應芳的教育,她的獨生子終於克服了不良習氣,功課全優,加入了少先隊,還當上了班幹部。
生活在城裏的孩子,家長可以在假期裏把孩子送到鄉下的親戚家去生活一段時間。孩子在外人家中,會發現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不方便,不像在自己家裏那樣隨心所欲。離開了父母,孩子也無法撒嬌,對不習慣的一切都隻有忍著,強迫自己適應--吃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住到處都是蚊蟲的房向,沒有遊戲機可玩,甚至沒法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這一切和自己家中完全不同。
然而,正是在這陌生的環境中,孩子才能學會忍耐,更客觀地看待自己和生活。而且,通過與他人相處,孩子還能更善於觀察他人。這種體驗,能有效地拓展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生活。而對陌生的新環境,孩子雖然會覺得不習慣,但同時也會對新生活抱以極大的熱情,充滿新奇的喜悅,因而也會鼓起勇氣去戰勝困難。心中滿懷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和欲望,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讓孩子去體驗不同的生活環境吧,相信這會使孩子從體魄到精神麵貌都發生令人可喜的變化。
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競爭將更加激烈,它要求人們去迎接和適應這種競爭。競爭的結果必然是優勝劣汰。為使我們的孩子在今後的競爭中不致被淘汰,家長們就必須在家庭教育中注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上海有一名叫連俊的家長,是一個高位截癱的病人,由於自己寸步難行,天天坐在家裏,所以常常和孩子對弈。下棋時他既不給孩子讓棋,也不準孩子悔棋。有時孩子連著輸棋,哇哇大哭,他也不讓。連俊這樣做,隻是要孩子明白:在家裏,父母可以讓你,但在社會上,別人不一定讓你,困難更不會讓你。由於他從小對孩子進行競爭意識的培養,使他的孩子連晏傑從小就有很強烈的競爭意識和自信心。他學習刻苦,進取心強,品學兼優,在小學階段先後獲上海市十佳禮儀少年、上海市"金愛心"學生,上初中後又獲得"天源杯"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第一名。連晏傑對采訪他的記者說:"雖然我現在下棋時早已能戰勝父親,但我最大的收獲就是父親教會我"不服輸"的精神,所以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都不怕,都願意去克服。"
許多家長常與孩子做競爭性遊戲,但遺憾的是,他們往往
於抓住這一機會,通過扮演適合的角色去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有些家長在和孩子玩遊戲時,常常為了讓孩子高興而故意輸給孩子,而孩子往往並沒有意識到家長在讓自己,反而認為自己很能幹。有些孩子雖然感受到了這是家長在故意讓自己,但也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顯然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