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與孩子感情交流的技巧(2)(2 / 3)

經過兩天的長途跋涉,夏令營宣告閉營,宮崎市議員鄉田先生作了總結。他特意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個日本孩子齊聲吼道:"美!""天空藍不藍!""藍"!"你們還來不來!""來!"幾聲狂吼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日本人滿麵笑容離開了中國,神態很輕鬆,但留給中國人的思考卻是沉重的。

短短的一次夏令營,暴露出中國孩子的許多弱點。剛上路時,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裝滿了食品和野營用具。而有些中國孩子的背包幾乎是空的,裝樣子,隻有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食品吃盡,隻好靠別人支持。這不能不令我們反思。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培養什麼樣的下一代,牽動著許多有識之士的心。在"全國關心下一代研討會"上,與會者在肯定我國青少年的主流是好的同時,對目前青少年教育現狀憂心忡忡。他們有一種共識:這一代的青少年在許多方麵如知識量、信息量大大超過了上一代,但他們又普遍缺乏一種精神,缺乏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作風。

有位學者說了一句震人心扉的話:"再富也要苦孩子。"這句話和"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看似對立,實際上又是統一的,它是指對家長來說:不管你多麼富裕,生活條件多麼好,也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吃點苦,出發點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為了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一些生理和心理學家提出,要給孩子一些"劣性刺激",讓他們在艱難的生活中體驗饑餓與寒冷,耐勞與吃苦,困難與挫折。許多事例證明,童年和少年經受的困難、挫折和磨煉,是日後成才的資本。

北京大學生物學教授陳章良,出生在福建省一個家境貧寒的農民家庭裏,他9歲入學,26歲獲博士學位,28、歲被破格晉升為教授,30歲獲聯合國青年科學家獎,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公民。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連續完成"四級跳",這是與陳章良的父母對他的教育,尤其是吃苦耐勞的教育分不開的。

培養孩子的忍耐力

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要想使孩子將來成為優秀的人才,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以便將來能麵對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身體極限的考驗。為此,父母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遊戲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忍耐力。

《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中就介紹了鍛煉孩子忍耐力的一刊、遊戲。當孩子10歲時,父親在暑假裏為孩子設計了一次奇特的"忍耐力訓練"項目:捏冰一刻鍾,若孩子做到了,父親就送給孩子一本書。為此,父親在冰箱中為孩子凍了結結實實的一大塊冰,讓孩子握著開始計時。到第二分鍾,孩子就感到手凍得刺骨地疼痛,她急忙拿起一個藥瓶看上麵的說明以轉移注意力;到第三分鍾,孩子感到鑽心地疼痛;到第四分鍾,孩子感到骨頭被凍僵了,但咬牙忍著……後來,手由痛變麻,直到完全麻木,終於堅持到一刻鍾。

其實,除了捏冰,還有很多辦法可以鍛煉孩子的忍耐力。比如雙手端一碗水平舉胸前,看能堅持多長時間;踮著腳尖站立;運動項目中的曲臂懸垂……這些活動一是要求孩子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具備較強的身體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孩子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毅力,能堅持。

陪伴自己的孩子玩遊戲,對培養孩子的智力大有好處,同樣有助於孩子忍耐力的培養。不少孩子在下棋時,發現走錯了,常常向父母提出悔棋,有時甚至已走了好幾步了還要回頭重來,做父母的往往都會遷就孩子。在教孩子下棋時,有時允許孩子悔棋有利於孩子提高棋藝。但是,父母在陪孩子下棋時,應切忌讓孩子悔棋。因為下棋雖然隻是娛樂活動,但也有明確的競技規則,應該讓孩子在遊戲中樹立規則意識,這樣,孩子進入社會後才會遵從基本的社會規範,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現在不少孩子在成長中常常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主要症結往往就在於心理承受力過低,容易被一些意外的挫折打倒。所以,父母一定要加強孩子忍耐力的鍛煉,鑄就孩子強健的體魄和堅韌的意誌。

讓孩子正確對待逆境

家庭教育的基本立足點應在於有效地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能力,因此父母應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克服日常生活中的依賴心理,敢於把孩子"逼"到必須自己解決困難的境地。這應該說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護,而並非是對孩子的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