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國家對於下一代的理財能力的培養,早已逐漸提前。例如法國,早在兒童3~4歲階段,家長們便開展家庭理財課程,教育基本的貨幣觀念。大約10歲左右,法國家長就開始為小孩設立獨立的銀行賬戶,積極培養孩子的理財觀。美國也是如此,對於兒童理財教育的要求,是3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6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13歲開始打工賺錢,學習如何運用基金與股票等投資工具理財。
而有些男孩在4~5歲的時候不是在伸手找家長要錢去買零食,就是要家長幫他去買會打子彈的小手槍。所以這些男孩其實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了,這完全是父母的責任。所以,作為新時代男孩的媽媽,在家庭教育的總則中我們必須加入這樣一條:為成長中的男孩不斷加重“財商砝碼”!
與能力的培養一樣,理財教育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媽媽對男孩的理財教育,應遵循其智力發展規律,按照其年齡階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實踐表明,教孩子理財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男孩的學前期(5歲之前)——培養他對金錢的正確意識。
5歲之前的男孩,大多無法理解抽象概念,他們隻對具體的東西感興趣。因此,此階段父母隻需對孩子傳授一些簡單的金錢知識。
例如,應該告訴孩子:錢幣和錢幣之間也是有區別的,有的錢幣會更值錢一些。金錢可以用來換取他們想要的一些東西,但不是全部。電視上的玩具買回家後並不會像電視上那樣漂亮,而且也並非那樣好玩。將錢幣定期放在儲蓄罐裏,積攢一定數量後,就可以實現一定的心願。並不是你想要的每一樣東西都能得到,即使這個東西近在咫尺。
男孩不良消費習慣的養成,往往在5歲前就初露端倪了。因此,在這個年齡階段,媽媽要學會拒絕孩子的無理需要,就是現代媽媽都必須做到的。
如果因為麵對男孩的一時哭鬧,就心生不忍,進而滿足他的各種需求,那麼無疑這種妥協將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他也會漸漸養成欲望無度的惡習。從表麵上來看,媽媽的這種滿足是一種愛的表現,可從長遠來看,這對他的一生卻是一種害!
此外,在對男孩進行理財教育時,媽媽還必須考慮到他們的年齡。可能你費盡了口舌,而他仍堅持想要那個東西,這沒有什麼奇怪的。重要的是,要讓他習慣聽到你說不,並解釋為什麼。
第二,男孩的童年(6~11歲)——讓他學會理智消費,並接觸銀行。
男孩進入童年期後,隨著主動性的加強,處理有關錢的問題的能力也會有所提高。因此,加強男孩的理智消費觀念,尤為重要。例如,在此年齡階段,家長應教育他:每周或每月可以有固定的零花錢,但不可要求預支。用自己的錢買電影票、零食或遊戲卡片。學會挑選一些物美價廉的商品。存在銀行的錢,銀行不會總為你留著,而會將它放貸出去,或進行投資。如果想要有額外的消費,必須向父母說明是“需要”還是“想要”,並講出合理的理由。
讓男孩接觸銀行的最好方法就是,當媽媽到銀行辦理開戶,或是到銀行存錢時,把兒子帶在身邊。這樣,他就會慢慢學會開戶、存款以及提款的流程,並且對儲蓄以及利率等知識形成更深刻的認識。此外,在兒子提出非合理需求時,媽媽還應幫助孩子區分“想要”和“需要”之間的差別。“想要”大多是一種無理的需求,沒有正當理由,得到的快樂是短暫的;而“需要”則是確實對學習或生活有所幫助。當“講出正當理由”成為了一種固有的消費規則,他就會知道,並不是自己的任何需求都應該滿足,並漸漸控製自己盲目購買的欲望。
第三,青少年期的男孩(12~16歲)——計劃消費的同時還要懂得一些賺錢的學問。
男孩進入中學階段後,獨立意識、思維能力都有所增強,在早期理財教育的基礎上,媽媽還應教育他:你即使減少衣著方麵的開支,也能穿出自己的風格。請留心家庭的財務開支,包括你上大學的費用。你可以不準備賬本,但你必須對金錢有所計劃,做到收支平衡。將平時打工掙的錢省下一半來,充抵學業開銷及今後上大學的費用。多觀察生活,隻要付出勞動、開動腦筋,你也可以像父母一樣賺得金錢。
在教育男孩理智消費、計劃消費的時候,除了教他一些辨別貨物品質的知識外,還應使用一些促進他計劃用錢的技巧。例如,針對某件物品,可以給他規定一個適當的購買價位,並告訴他:如果買到物美價廉的物品,多餘的差價就是你的。這樣一來,他就會積極地進行比較消費,進而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媽媽還應積極為這個年齡階段的男孩創造自己賺錢的機會。一個男孩在一位長輩朋友的幫助下,聯係到一個賣魷魚幹的生意,上家發出的價格是每公斤6元,下家接貨的價格是7元。因此,他打了幾個電話就賺到了1000元。除了用自己所賺的錢買了一輛自行車外,在媽媽的啟發下,他還給那位長輩買了一條香煙。這種理財方式,可謂一箭雙雕,既讓男孩在賺錢的過程中了解了人情世故,又讓他體驗了一把做生意的樂趣。雖然這隻是一件小事,但在男孩心目中卻會產生這樣一種理財意識:任何一種貨品都存在差價,有差價就有錢可賺,自己賺錢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