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教兒子擔負責任的現實目的是幫他根據他人的需求作出決定,而不是基於自我需求。通常我們同情別人時,出於為別人考慮並且不圖報酬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幹得不錯。在兒子麵前,我們必須說明這個事實。媽媽培養男孩的責任心可以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第一,對別人的東西表現出責任心。
責任心包括許多方麵,其中之一是男孩怎樣對待別人的東西。“負起責任”的另一方麵,是當男孩犯錯誤時,要勇於承認。媽媽要告訴男孩,隻要犯錯的人知道怎樣改過,他也就不會怕麵對新事物,不會怕與陌生人見麵了。
第二,尊重他人的時間。
如今的社會,遲到似乎很盛行。當我們準時出現時,我們正顯示了自己的責任心——尊重他人的時間,並且尊重自己。絕大多數人知道成人總是很難準時的,即便是四五歲的男孩也應該知道遲到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對他人不尊敬,並且使自己變得不可信賴。媽媽應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孩子守時。
第三,選擇表揚和建議。
表揚會帶來肯定的、積極的行為舉止。表揚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籠統的。“今天,我希望你準時做好準備。昨晚,我看到你收拾好校服了。”這種表揚比“今天早上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具體多了。表揚應針對值得表揚的事,並且需發自內心。我們要避免那些空洞的表揚,即為某些男孩不能控製的事情去堆砌恭維之辭。
表揚會激勵男孩的責任心,使他懂得與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然而,這卻是許多媽媽做得最少的事。當兒子違反規則時,媽媽總是批評、貶低他。其實他也需要媽媽對其給予尊重,當他改正錯誤時,媽媽不應僅僅是停止批評,還要說“謝謝你”,或者是“這樣很好”,給他以適當的讚揚與激勵!
3.改變男孩,先改變自己
媽媽是男孩的啟蒙老師,媽媽自身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如何,對男孩來說是一麵鏡子,大人在日常生活的點滴行為都被男孩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而媽媽在男孩心目中一般都具有絕對的權威,所以媽媽的言行舉止對男孩的影響是深遠和巨大的,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很難想象,一個對男孩、對長輩、對愛人、對家庭、對社會毫無責任感的家長,能夠培養出具有很強責任心的男孩。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種種現象屢見不鮮:有的家長在工作單位吊兒郎當,找到機會就跑回家做家務、看電視等;有的家長缺少愛心,一遇到捐款、獻愛心等公益活動就退避三舍,尋找種種借口為自己開脫;有的媽媽不孝敬婆婆和公公,他們生病住院了也不在醫院看護,依舊與牌友在一起豪賭……媽媽的這些所作所為,男孩是看在眼裏、記在心上的,長期的耳濡目染不由得男孩不受影響,不由得男孩不去效仿,這樣的媽媽即使想教育男孩做事要有責任感,男孩也會很不服氣,也會很不以為然。所以說,媽媽隻有在生活中嚴以律己,給男孩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去影響和教育男孩。男孩是否負責任,媽媽影響是最重要的。
媽媽的言談舉止直接影響著男孩,為了教育男孩,媽媽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規範,不能把錯誤的、不良的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男孩。最重要的是媽媽要以身立教,萬萬不能一方麵要求男孩有好的品行,另一方麵自己卻做反麵教材。
一位媽媽帶著10歲的男孩在車站等公共汽車。汽車一到,年輕的媽媽立即推搡著男孩上去占座位。小家夥鑽來鑽去,順利地占到了一個座位。可是媽媽上來一看,臉色頓時變得很難看。下車後,這位媽媽一路上不停地小聲數落兒子:“光長個兒不長腦子,怎麼就不會多個心眼。”男孩一臉茫然,不知道哪裏做錯了。原來媽媽在抱怨兒子隻考慮自己,沒有把書包放在前麵的座位上,為媽媽搶一個座位。這位媽媽最後教訓兒子說:“吃一塹,長一智,下次你該知道怎麼做了吧?”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媽媽用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維來培養男孩,決定著男孩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著男孩未來是什麼樣的命運。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們說,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廣博的知識和聰明的智能,更要有良好的人格、個性品質和社會適應性。一個人是否具有愛心、同情心,是否善良,直接決定他對人、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進而決定他在其他各方麵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