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培養男孩的紳士風度(2)(1 / 3)

在培養男孩關心他人、待人友善的同時,要注意引導感受其行為的積極結果,不要因為自己的友善行為有時得到的是消極結果,而使男孩產生“好心沒好報”、“吃虧”、“窩囊”的感覺,以後就不願意再這樣做了。這時,媽媽要有意識地引導,積極肯定男孩的行為,並在同伴麵前給予及時的表揚,讓男孩知道他這樣做媽媽喜歡,使其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同時,也不妨獎勵男孩一下。這樣,男孩體驗到積極行為的良好結果,其良好的行為才可能堅持下去。

從一定意義上講,媽媽的責任感水平可以折射出男孩的責任感,一個負有責任感的媽媽,男孩也會表現出相應積極的行為方式。難以想象,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毫無責任感的媽媽,能給男孩正麵教育,能培養出很有責任感的男孩。因此,家長應努力做有責任感的好家長,要求男孩辦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為男孩做遵守諾言的榜樣,無論做出什麼許諾,都要盡可能地實現,如果不能實現的話,一定要向男孩說明。反之,如果媽媽做事總是不守諾言、推卸責任,那麼即使你給男孩再多的口頭教導也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如果你欺騙男孩,被他們知道了,他們就不相信媽媽了。媽媽失掉了男孩的信任,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而且欺騙男孩,男孩也可能學會欺騙他人。

有一位媽媽,一天在辦公室自豪地說:“我的兒子將來一定很有出息,會成為一個大政治家。”有人問她“為什麼”時,她說:“前天,我兒子偷吃了我做好的一盤魚,怕被責罵,便把剩下的魚和湯汁抹到了貓的嘴巴和胡須上。”這樣的媽媽,對兒子的欺騙行為不但不加以教導,反倒沾沾自喜,兒子的欺騙行為說不定就是從她身上學來的。電視上曾播出過這樣一則公益廣告:一個賢惠的兒媳,張羅著給婆婆洗腳。這一切被幼小的兒子看在眼裏,他也效仿媽媽的樣子,為媽媽打來了洗腳水。當“媽媽洗腳”的稚嫩之聲傳入我們的耳朵時,我們無不為這傳神的一幕所打動——還有比這更生動的家庭教育嗎?

因此,作為男孩的第一個老師,媽媽們要知道,教育男孩,首先是教育自己,改變男孩,首先是改變自己。

4.男孩為何喜歡耍無賴

明明正在院子裏開心地玩,他一會兒擺動著胳膊,做出飛機飛翔的樣子;一會兒把玩具堆成一座小山;一會兒學青蛙的樣子跳來跳去……就在他學飛機做一個“俯衝”動作時,被旁邊一把椅子絆了一下摔倒了。明明大聲哭了起來。這時,媽媽聽到哭聲,匆匆從廚房裏跑出來,看看倒在一邊的椅子,看著放聲大哭的明明,她過來一邊抱起孩子,一邊說:“明明不哭,明明乖,椅子壞,椅子絆倒了明明,媽媽打椅子。”然後把椅子重重拍了兩下,明明止住了哭聲,也跑過去打“壞椅子”。

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媽媽給他安排著一切:督促他學習、督促他練琴、督促他畫畫……就這樣,媽媽一次一次地剝奪了男孩承擔責任的機會。在男孩的眼裏,就形成了這樣的看法:所有的人都該為我著想,所有的責任都該由別人承擔。男孩長大以後,突然有一天,所有的人們又異口同聲地對男孩說:“要有責任感,要對自己的事負責任!”男孩怎麼可能突然就能負起責任呢?

明明媽媽的教子行為,在中國家庭看來,可以說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這也是男孩為什麼喜歡耍無賴的原因之一。似乎,從我們媽媽的媽媽開始,每當幼小的孩子與周圍的世界發生矛盾時,處理的方法幾乎都是這樣,在這種幾乎不講道理的嗬護下,孩子接受了最初的責任教育。實際上,我們大家都知道,錯誤並不在那把椅子,是他自己的原因,並非是椅子的錯。而這位媽媽的表現好像也沒錯。因為,媽媽們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覺得隻要他不哭就好,她是想安慰兒子,讓孩子不再哭泣。於是錯過了最初的、也是最合適教育孩子責任感的時機。

這位男孩會從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訓”了嗎?不會的,他已經在媽媽的教導下,把所有的錯誤都歸給了椅子,他自己沒有錯。這樣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很容易想到推脫責任,不能自我反省。當他以後被人生路上的一些“絆腳石”絆倒的時候,他也會養成尋找各種客觀理由推脫,而不願意自責自省的壞習慣。

媽媽們應當讓男孩知道,如果是他做錯了事,責任就應當由他自己來承擔,隻有這樣,他以後才會慢慢懂得,在他與這個世界發生關係時,他應負的責任是什麼?從認知的角度來說,這個轉折需要一個過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很多家長在孩子成長到某個時點,意識到該他自己負責任了,就急於求成,說破了嘴,費盡了神,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滿不在乎,因為孩子不負責任的習慣已經被養成了。

看到沒有責任感的孩子,家長感到很痛苦,也很茫然,深感力不從心。確實,是我們曾經錯過了一次次培養孩子責任感的機會。但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什麼時候都不晚,隻不過越晚難度越大而已,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更多的關注。不要怕孩子吃苦,讓他自己去承擔責任。堅信一條:隻要家長放手了,孩子的責任感就建立了。不論孩子有什麼樣的過失,隻要他具備承擔責任的能力,就要讓他去勇敢地麵對,孩子因為自己不小心而吃了虧,家長不要幫著孩子把責任推到別的人或物身上,要讓孩子勇敢地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