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媽媽是男孩的愛心天使(1)(2 / 3)

2.讓男孩體會父母的辛苦

陳冠陽是個獨生子,但他卻對爸媽缺少關切之情,也不能正確理解爸媽對他的愛心。為此,媽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教育孩子。雙休日媽媽騎車帶陳冠陽到公園裏玩。回家的路上行人稀少,媽媽:“你覺得騎車有意思嗎?”陳冠陽說沒騎過,不知道是否有意思。媽媽問他想不想試一下,陳冠陽高興地表示同意。於是媽媽騎坐到後車架上,雙手伸直了把住車把,陳冠陽跨到大梁上騎車,憑自己的操作使自行車滾滾向前,這使陳冠陽興趣陡生。可他畢竟還小,騎過800米後就有些體力不支了,額頭上也滲出了小汗珠。最後他喘著粗氣停下來,好奇地問:“媽媽,你騎車帶我上學也這麼費力嗎?”媽媽說:“盡管我力氣大些,不過每天也都挺累,尤其是上坡時更費力氣。”星期一媽媽照常騎車帶兒子上學。騎到一個上坡處時,坐在後邊的陳冠陽忽然跳下來,用一雙小手推起車來。媽媽心滿意足,真誠地說了一句:“謝謝兒子,你現在知道關心媽媽了,這太使我高興了。”

近年來,很多家庭患上了“四二一綜合症”,即四個老人和一對父母共愛一根獨苗,溺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有一天,奶奶60歲大壽,小男孩非要先吃一塊生日蛋糕,爸爸不允許,小男孩犯了橫:“不讓我先吃,你們也別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哭著說:“我愛你12年,你愛我一天也不行嗎?”付出12年的愛,得到的回報卻是“愛我一天也不行”,令人寒心,發人深省。小男孩為什麼會這樣冷酷、無情、自私自利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過於溺愛他,沒有使他養成孝敬老人的習慣。

事實已告訴了我們,今天強化孝敬父母教育的重要性,孝敬父母是孝敬長輩的起點,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假如男孩連孝敬父母都不懂,又談什麼尊敬其他長輩?談什麼關心他人?

媽媽應該怎樣教育男孩孝敬父母和老人呢?

第一,言傳身教為男孩樹立榜樣。

媽媽要給男孩講道理,舉實例,讓男孩明白長輩辛苦勞動換來了一家人的幸福,理應受到孩子的尊敬。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寫過一個《爺爺和孫兒的故事》。爺爺老了,行動不便,吃飯時口水鼻涕一起流出來,兒子、媳婦嫌他髒,不讓他同桌吃,把他趕到灶邊自己吃。

有一次,爺爺不小心把吃飯的瓷碗打碎了,兒媳破口大罵:“老不死的,以後給你一個木盆吃飯算了。”過了幾天,夫婦倆發現兒子米沙拿著斧頭像在做什麼東西,爸爸問:“米沙,我的寶貝,你在做什麼?”米沙一本正經地回答:“親愛的爸爸,我在做木盆,等到你和媽媽老了用它吃飯,免得打碎碗。”這時,這對夫婦猛然醒悟,感到十分慚愧,把自己的父親請回來,並拿出家裏最好吃的給老人吃。故事的道理很明白,父母是榜樣,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學習父母、效仿父母。

第二,教育男孩要從小事做起。

讓男孩多體驗,如讓男孩關心父母健康,參與家務勞動,父母生病時讓男孩照顧,端水送藥等。

經常讓男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很必要的,因為隻有在他們有了切身體驗之後,他們才能領會父母照顧他們的辛苦,從而知道體諒父母,盡自己的力量幫父母做事,為父母分憂解愁。父母要使孩子懂得:在家庭中,他不僅有享受父母愛撫的權利,同時也有自己應盡的義務。比如,聽從父母對於飲食起居、生活製度和用品購買的合理安排,樂於接受父母的正確要求,並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等。在這種和睦的家庭氣氛中,孩子自然會尊敬父母。

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男孩在物質和精神方麵都最大限度地享受愛。如果這種愛僅僅是父母向兒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溺愛,甚至還沒有脫離動物的本能。隻有把大家給予男孩的愛轉化為男孩對大家的愛,才是理性的愛,才是愛的升華。

第三,媽媽應樹立自己的威信。

有威信的媽媽才能獲得男孩的尊敬。父母的威信,嚴厲打罵“打”不來,單純疼愛“疼”不出來,用錢買它“買”不來,反複說教“說”不出來。隻有在自己模範行為的影響下,在對孩子的幫助中,媽媽的威信才能真正樹立起來。

媽媽的威信還來自他們的事業。當男孩閃動著好奇的眼睛開始觀察周圍世界的時候,媽媽就應該告訴孩子自己的工作。讓他覺得自己的媽媽很能幹,這種自豪感可以使他從心底裏尊敬、佩服媽媽。

3.做男孩的愛心啟蒙老師

愛心是熱情開朗的性格和對人、對物、對事的一貫關心的態度,愛心就是能覺察體驗別人的心情,能站在別人的位置與角度,感受別人的歡樂、痛苦、煩惱、失望之心。

男孩在家庭中往往是父母、祖輩、親友等照顧、撫愛、贈物和智力刺激的集中對象。男孩受到的關心和愛實在太多,而引導男孩去付出關心和愛的機會、措施太少。有一些男孩從不懂得與他人分享食物、玩具、圖書,他們從不知道父母在工作和家務雙重負擔中付出的辛勞。他們習慣於為所欲為、有求必應的生活,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享受,很少想到別人的需要,以致使很多男孩染上了自私、懶惰、任性、缺乏責任感和不會關心他人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