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男孩的鏡子,男孩是媽媽的影子。媽媽比爸爸更能影響男孩,用我們的俗話來說就是“兒隨母女隨父”。培養有愛心的男孩,首先媽媽要做他的愛心啟蒙老師。隻有富有愛心的媽媽,才能培養出富有愛心的男孩。男孩時時刻刻把媽媽作為自己的榜樣,媽媽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身教重於言教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媽媽平時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孝敬老人、關心孩子、關愛他人、樂於助人等,讓男孩覺得你是一個富有愛心的人,他才會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1.讓男孩知道媽媽的愛
一個星期天,聰明的男孩嘉南給媽媽寫了一份賬單:“嘉南給媽媽到超級市場買食品,媽媽應付5元;嘉南自己起床疊被,媽媽應付2元;嘉南擦地板,媽媽應付3元;嘉南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媽媽應付10元。合計:20元。”嘉南寫完後,把紙條壓在餐桌上,便上床睡覺去了。忙得滿頭大汗的媽媽看到了這張紙條後,隻是寬容地笑了笑,隨即在上麵添了幾行字,放回了嘉南的枕邊。醒來的嘉南看到了這樣的一份賬單:“媽媽含辛茹苦地撫養嘉南,嘉南應付0元;媽媽教嘉南走路、說話,嘉南應付0元;媽媽以後還將繼續為嘉南奉獻,嘉南應付0元;媽媽擁有一個天使般可愛的兒子,嘉南應付0元。合計:0元。”嘉南才知道,媽媽的愛是不講報酬的,是無私的。
曾有一個組織發過一項問卷調查,向男孩提出“在你的印象裏,爸爸媽媽有沒有生過病?生病時你有照顧過他們嗎?”麵對這個問題,某小學三年級一個班30個男孩中竟然有近1/3的人這樣回答:“爸爸媽媽從來沒有生過病!”另外還有不少男孩幹脆回答“不知道”。調查的結果令人心寒。
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從未停止過。即便如此,很多父母還唯恐為孩子做得不夠多,想得不夠細。所以,很多時候,哪怕再苦再累,也要想辦法滿足孩子的要求。也許父母愛孩子是一種天性,不用學習便人人都會,但做父母的是否意識到,我們也應該像教孩子學習一樣,認真地去教孩子“愛”和付出的能力呢?
第一,給男孩做好表率。
“其身正,不令而行。”媽媽要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對上一代的付出表達感激之情,給男孩做好示範。愛有許多表達方式,離媽媽近的多回家看看,多幫爸爸幹點活;家遠的多和父母通通電話,節假日盡量留給父母……有一些小事,作為媽媽的你不經意間做了,卻會對男孩產生影響。正如一則電視廣告那樣,媽媽給奶奶洗腳,一個小男孩也就給媽媽洗腳。反之,如果做媽媽都不知道付出,就很容易形成“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惡性循環。
第二,不要拒絕男孩的愛。
經常有媽媽在男孩關心自己的時候會拒絕,甚至訓斥,傷了男孩的心,打消了男孩付出愛心的積極性。比如男孩要幫媽媽做事時,有不少媽媽常會說,用不著你,你把學習搞好了就行。甚至會不耐煩地說,去去去,別搗亂,一邊兒呆著去。有的男孩送給父母精心製作或買來的禮物時,有許多父母或不當一回事笑話孩子,或斥責孩子沒把心放到正地方,並警告孩子下不為例。久而久之,男孩就不願再付出關心,因為他們覺得父母不需要。
第三,對男孩要有所求。
媽媽為男孩做的一切似乎都出於本能,不對男孩說為什麼要這樣做,也不要求男孩的回報。殊不知,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男孩隻會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懂得付出。一旦媽媽或爸爸“服務”不到位,就會遭到男孩的抱怨,因為他們已經把父母為他們付出當成了習慣,同時也使自己失去自己動手、為他人著想的習慣和本能。
所以,媽媽適當地提醒男孩來關心自己,偶爾向男孩尋求幫助是很有必要的。這可以讓男孩在關愛別人的同時品味到付出的快樂。男孩隻想著自己而忽略父母的時候,媽媽可以表現出生氣的樣子。讓男孩知道不關心父母,父母也會不高興的。工作太累的時候,可以求男孩幫忙洗洗襪子、收拾桌子、打洗腳水等等,雖然父母心裏清楚孩子不可能做得完美,但不讓孩子做,男孩就永遠也學不會。當然,男孩樂嗬嗬地做完時,媽媽一定要很正經的感謝並誇獎孩子。男孩習以為常了,就會以此為樂。
第四,讓男孩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
理解媽媽的付出和辛苦是男孩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的起點。媽媽要經常與男孩交流,告訴男孩自己的辛勞、煩惱和不適,但不要嘮叨和抱怨,讓男孩認識和體會到媽媽同樣需要關心和幫助。同時,讓男孩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洗手絹、擦桌子、倒垃圾等,讓他親身體驗父母每天的操勞和辛苦。這樣,孩子與他人交往時,就會主動關心和幫助別人。
當然,媽媽應向男孩講述、示範哪些行為和表情是他人尋求幫助的信號,教男孩明確他人的需要,並教男孩如何正確表達關心及向別人提供幫助。這樣男孩就能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付出自己的愛心了。
此外,當男孩自私無理不願付出時,媽媽要立即製止並表示自己的失望與生氣。可以用“完全收回愛”的方法對男孩進行懲罰,即對男孩不予理睬、暫時讓他感到你不再愛護他,直到男孩願意認錯並道歉。在懲罰之前或之後,一定要給男孩講明“為什麼”和“以後應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