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VC的奶酪

專欄

作者:趙岩

《華爾街日報》上周報道,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美銀、摩根士丹利等華爾街大行準備給初級員工漲薪20%-25%之間,以應對人才向矽穀的流失,VC儼然正和投行展開人力爭奪戰。

早在2012年美國媒體就報道,投資銀行家在放棄華爾街轉到矽穀,吸引他們的就是用更酷的,也更有創意的方式致富。

天使、VC、PE、投行,在資本生態鏈上他們以先後次序各就其位,專注在哺育創新的VC和服務於企業相對成熟階段的投行相安無事,但如今,矽穀正顛覆一切,從通訊到媒體到金融;而搶投行員工的VC,也正被科技創新觸動奶酪。

近年,一個新的融資渠道湧現:眾籌,估計讓VC的身段一下軟了不少。

近期有硬件廠商剛剛在Kickstarter上發布了自己的產品,訂單幾乎以每天兩萬美元的速度增長,300萬美元的訂單在手上,令所有的VC都想擠進投資人的行列,而如果沒有Kickstarter,也許這個項目隻有被VC嘲笑的份。因為矽穀VC從來重軟輕硬。

Mark ANderson著名的文章稱,軟件正在吃掉一切,所以不難理解,VC行業對硬件的興趣遠遠低於軟件,但是,遊戲規則正在漸漸改寫,VC不一定能持續擁有曾經的發言權。

除了眾籌,在線VC公司Angellist就正在對VC聚集的沙丘路展開靜悄悄地入侵,大多數VC目前更願意把腦袋埋在沙子裏裝作視而不見。Foundry Group可能是VC群落中最早注意到這個趨勢,它把挑戰當成機遇,目前也通過Angellist提供融資服務。

基本上可以斷言的是,VC-風險投資業未來的版圖會擴大,但是這個版圖也將改寫。

而今,創業者對VC的需要似乎變得越來越不如VC對創業項目的需要來的急迫,Angellist每個月要看500個項目簡介,投資大約1000萬美元,這個數字也許目前還不算驚人,但是和電子商務一樣,這個行業需要“小投資”逐漸建立平台遷移的“大信任”。

此外,孵化器在近年來越來越成為創新和VC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Y-combinator的創始人Paul Graham說,VC依然需要創業者的想象和活力,但是創業者卻不再需要VC的錢了,VC賺錢的模式不再是老板,而是仆從。

應該說,以YC為代表的孵化器,正改變著VC行業,讓VC行業正出現大整改和大洗牌。VC和孵化器目前又是緊密的合作者,VC把孵化器作為一個篩子,而孵化器則把VC作為孵化企業、分散風險搭檔。

現在,YC似乎覺得自己的地位更加不可撼動,做出了將這個別人設立的基金“收歸總控”的舉動。新的YC合作投資項目的8萬美元投資額來自四個投資方,分別投資兩萬美元。與此同時YC還宣布了一係列“新政”措施,對創業者更加嚴格,致力打造一所絕無僅有的“創業精英大學”。

目前,美國孵化器不僅僅在不同的城市、州的地理縱度上湧現,也開始出現專注在不同門類的孵化器。包括教育、可穿戴設備,等等,被稱作MBA的替代者。

正如世界上所有事物一樣,風險資本從一粒種子開始,成長為一個投資門類,經曆了萌芽、發展、成熟,也麵對著再進化。

但不變的是,VC行業帶給美國的獨特競爭優勢。

VC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的Thomas McConnell說,“風險資本投資是幫助美國經濟區別於全世界的一個重要國家經濟特征。”

VC作為一個行業,不僅誕生在美國,至今美國依然占據著VC投資的70%,VC成為美國資本市場區別於世界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