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逐水”投資開始流行(1 / 1)

“逐水”投資開始流行

海外

作者:張尚斌

這要從美國的嚴重幹旱說起。由於小麥和玉米等農作物屬於“水密集”型,所以一些幹旱國家為了節省水資源更多地傾向於從美國進口,而本國轉而種植一些喜旱作物。

但是,一旦美國大旱,這些國家的糧食進口成本將急劇飆升。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約60%的農田正遭受“極端幹旱”的影響,還有30%是“嚴重幹旱”,另外10%為“幹旱”。

換句話說,對作為世界第八大經濟體的整個加州而言,水資源已經嚴重短缺。之前甚至有報道說,當地農田灌溉用水的成本已經提高了10倍左右。天然條件使得一些微利的農場運營變得更加困難,而那些使用財務杠杆運營的農場更是雪上加霜。這使得在整體通縮的環境下,美國的農產品價格將成為一個例外。

而現在,中國即將成為繼美國加州之後另一個受災嚴重的經濟體。中國水利部的一項調查發現,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存在5萬條左右的河流,而現在約55%的河流已經消失。此外,中國每年超額開采的地下水高達220億立方米,但其人均用水量還不到全球的1/3,這也是驚人的數據。有400多個中國主要城市缺水,而大約110座城市麵臨水資源“嚴重匱乏”。

北京等北方城市的大部分水資源來源於地下蓄水層。在過去的50年中,水井不得不鑽得越來越深。中國還麵臨另一個問題,其水資源的60%以上位於南方,但使用量的很大比例在北方和沿海地區。因為中國有近世界1/5的人口,並很快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所以中國水資源匱乏正迅速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

中國政府當然深知這一點,並試圖通過種植的多樣化和多元化來緩解這個問題,因為節約用水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盡量不使用水,比如玉米和小麥都是“用水密集型”的植物,也就是耗水的農作物,一個明智的策略就是加大進口這類產品和商品。中國已經在非洲和南美洲租用了許多土地,在埃塞俄比亞等國家都有相關公司代理農業生產。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中國的糧食供應,減少其對美國的糧食進口依賴,並降低其生活用水需求。中國有這樣做的經濟能力,但大多數國家沒有。在全球範圍內,有20億人麵臨缺水,幾十個國家不得不進口水資源。曆史上,水曾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資源和主要的衝突引發因素。

早在古代的蘇美爾人時期,戰爭爆發就是因為爭奪美索不達米亞的水資源控製權。今天,世界上非極性陸地麵積的47%河流同時由兩個或更多國家共享,這是一個潛在的衝突因素。

在東南亞,湄公河流域的各國已經吵得不可開交,為的是爭奪擁有建水壩和其他方式利用河流的權利。所有這些國家,加上孟加拉國、印度和緬甸,都對中國征用更多上遊河流水源的計劃表示不滿。

埃塞俄比亞在藍色尼羅河上的“大埃塞俄比亞複興大壩工程”造成了與埃及的外交爭執,埃及認為自己對尼羅河的合法擁有是曆史形成的,他們也極度需要水。

水的供應有巨大的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影響。投資者很容易忽視這個問題,並相信政治家能夠解決它,這是非常危險的。廣泛地說,在一個有著豐富人均水資源國家的投資(如格魯吉亞、烏拉圭、智利等部分地區)非常有前景,對於投資者來說,擁有這些地方的農業資產很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因為世界其他地方的耕地幹涸狀況仍然在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