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文字
數字藝術
作者:陳婧
純表情的應用軟件Emoji源於日本,現已經在社交網絡上風靡全球
社交應用的用戶發送一個表情符號的可能性,已經與發送純文字一樣高。這個看似輕微的變化,卻可能是一個裏程碑式的轉折。
純表情的應用軟件Emoji已經在社交網絡上風靡全球。它源於日本,是一套12×12像素的符號組合,由栗田穣崇發明,曾在日本的網絡和手機用戶中極度流行,並作為電信運營商的“秘密武器”。Emoji的雛形是尋呼機時代插入用戶短訊的心形字符。1995年,日本電信運營商Docomo借助為用戶在信息中插入心形,不僅使得年輕人之間感情的表達更加傳神,也使得公司業績不斷上揚,在本土市場所占份額達到40%之多,每天有數百萬條信息通過它們的服務網絡在年輕人之間傳遞。
然而,Docomo在隨後的傳呼機中拋棄了心形字符,視覺元素的缺乏降低了Docomo服務的易用性,讓曾經忠實的客戶轉投對手門下,待到發現自己的決策失誤時,團隊中的栗田穣崇臨危受命,研發一款“殺手級”的應用來挽回市場,Emoji表情由此誕生。在誕生至今的20年時間裏,Emoji也正在從一個商業創意成為一種全球符號語言。
走向標準化的Emoji
在禮儀之邦日本,人們相互的問候敬意讓訊息中的文字變得冗長。經濟學專業出身的栗田拿起紙筆親自動手,創造了一整套176個表情符號,以便涵蓋人們完整的情緒範圍。為了尋找靈感,他用上了漫畫、日文漢字等童年經曆的各種元素,還把漫畫家使用過的各種象征符號作為線索,尋找到很多代表抽象概念的字符,最終讓Emoji成為類似字母的符號,插入其中而不顯突兀。
Emoji是一套12x12像素的符號組合
由於Docomo沒有能順利地從監管機構那裏獲得Emoji的版權,競爭對手為了爭取年輕消費者的青睞,紛紛在栗田Emoji版本的基礎上增加細節,推出更多圖案,甚至還有動畫效果,這在2000年初手機剛剛風靡的時代無疑具有很大的殺傷力,卻也造成了“大雜燴”,表情符總數超過了800個,以至於字符之間編碼不統一,一個運營商的手機發送的表情符號到了競爭對手的手機上,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含義。
但是這並不妨礙Emoji在海外市場上變得流行,它已經成為了人們廣泛接受的情感交流方式之一。從發布iOS2.2起,iPhone就開始支持軟銀的Emoji符號。當iOS 5輸入法嵌入了Emoji後,標誌著這個表情語言在全球的第一次驚豔亮相,而Mac OS X係統更新到Lion後也開始內置大量Emoji表情符號。Google Talk雖然使用自家的表情圖標,但黃色為主的設計風格很難與Emoji分開。穀歌和蘋果公司是最早嗅到這一變化的公司。
這些表情符號在Twitter、Instagram和輕博客Tumblr這些社交網站上生根發芽, Emoji的影響力變得無處不在。不管你喜歡昵稱它“愛磨嘰”還是“愛毛雞”,它已經被牛津詞典收錄,成為了一個正式的詞彙。根據全球語言監測機構(The 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統計,表情符號(Emoji)一詞已成功問鼎2014年最流行詞彙的桂冠!
但是要成為Unicode萬國碼,作為計算機產業字符編碼的通行標準,Emoji似乎還曆時漫長。早在2007年,穀歌和蘋果公司就嚐試推動Emoji成為Unicode萬國碼,但這些字符集直到2010年10月Unicode 6.0發布後才得以問世。蘋果發言人卡蒂·科頓(Katie Cotton)表示,“我們有必要豐富Emoji字符集,我們一直在與Unicode協會密切合作,希望對Unicode標準進行更新。”2014年年初,蘋果正式開始和Unicode協會就為現有 Emoji 鍵盤增加新符號進行商談,目的是增加現有符號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