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字營銷的悖論(3 / 3)

但是這些被寫入傳播學教科書的真理卻無法照進現實。

雖然這是數字營銷人所標榜的“信仰”和“底線”,但都要在現實麵前“跪舔”。 舉例如下: “請幫我們做一個病毒視頻!”、“做一個粉絲社區,要有黏度,也要有刪除負麵消息的功能”、“我們要設計一個活動,讓消費者上傳自己和我們產品的合影並分享給自己的朋友”。但問題是,廣告和導流托起的百萬視頻點擊並不叫“病毒視頻”; 一個既“和諧”又有“黏度”的社區不是沒有,隻是能做到的都是成人網站;為了獎品而情願出賣隱私的用戶也不是沒有,但是貪圖“便宜”的消費又有多大的購買力和購買欲呢。

錢可以用來掌控媒體和自願投放,卻難以控製用戶。用戶就像流沙,我們攥得越緊,流失越快。凱文·凱利把互聯網就比作於青春期的孩子,你很難影響他,更別直接控製他。

但是我們依然醉心於控製,製定精準個位數的KPI來預測和監控數字營銷的執行。這種控製欲無法在現實互聯網世界得到滿足,隻能由水軍和僵屍粉代為實現。

奴隸無法建造出金字塔,囚犯無法製造出誤差精確到1/10秒的鍾表。

利潤與成長的悖論

通用汽車與Facebook的“閃離”是數字營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利潤與成長悖論的最好注腳。

2012年, 在Facebook即將IPO(首次公開招股)的前幾天,通用汽車一紙“休書”,撤回在Facebook網站上高達1000萬美元的付費廣告。通用汽車負責市場營銷的老牌營銷人Joel Ewanick言辭激烈地表示,雖然Facebook是個內容營銷的好平台,但是不能為通用汽車帶來預期的銷售和利潤。

作為緊隨寶潔和AT&;T之後美國排名第三的大廣告主,通用汽車對Facebook的“背棄”在商界和數字營銷圈掀起的恐慌不亞於當年的“桑迪”颶風。這也直接影響了全球的廣告主,包括日產汽車在內的國際大牌對Facebook廣告以及其他數字營銷媒體產生的效果充滿疑慮。其間接影響更加深遠,Facebook隨後搞出了“原生廣告”和“社交購買按鈕”等一大波優化銷售轉化的新功能。Facebook的這些功能和嚐試在今天已經成為其他社交媒體的標配,比如微信的“微信推廣”和“微信朋友圈廣告”。但效果如何,見仁見智。

2013年,通用汽車又與Facebook重新“在一起”,但一改“數字營銷就是數字銷售的策略”。這一次,新的策略“拯救”了通用汽車。2014年,通用汽車陷入危機,200多萬輛汽車因為點火開關故障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40人。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召回並檢修汽車是通用汽車麵臨的危機。在嚐試過郵件、廣告等方式之後,召回率依然很低。通用汽車隨後使用Facebook精準廣告以及Candy Crash精準廣告等方式投放召回通知並提供谘詢服務,在短短時間召回並修好了60%受影響的汽車。

數字營銷不是數字銷售。在數字營銷時代,評價一個企業好壞的唯一標準是它是否以賺錢為目的。好的企業不以賺錢為直接目標,是這個時代的悖論。穀歌、亞馬遜、Airbnb、Uber是一些例子。成長比利潤更重要,犧牲短期利潤獲取未來成長才是企業長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