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墨山水畫,千卷玉露(2 / 2)

於是這恩施玉露,開始遠銷國外,以香氣高、味醇爽、湯明澈、葉柔嫩、條勻齊且細緊圓直似針,受國內外市場青睞,恩施玉露分春茶、秋茶、夏茶,最被日本欣賞。稱其做“鬆針”。落腳在東京的茶館,坐下看泡茶的藝術,經沸水衝泡,芽葉複展如生,平伏完整,茶葉在杯中懸浮而漸漸下落,湯色嫩綠明亮,如玉露,與落水沉龍截然不同。香氣清爽,滋味醇和。觀其外形,賞心悅目;飲其茶湯,沁人心脾。

醉茶玉露

若是讓我說這玉露的性格,我隻能說,它是醉人的。

玉露生長在五峰便開始醉人。先用茶色一墨一墨地渲寫恩施,融入阡陌巷道的人文,卷簾起風茶香雲中,醉在這裏的雨後,取一瓢雨露熱了茶葉,落英繽紛,能讓記憶安靜地流淌,茶有靈性,是在這裏淋漓盡致地活躍。

苗族姑娘采下那一葉一芽也是醉人,恰當的季節,自然吹得五峰空明,不驕不躁。山歌可以嘹亮一段曆史,信手拈來的是片片鮮葉,取支筆,若文人那般斯斯文文地記下來,千卷不解其情,萬字難述心醉。

蒸青煎茶的時候也醉,這裏醉得不慌不亂,因為在蒸茶這門藝術麵前,永遠的曆史感和源遠的文化氣息隻能讓自己秉著呼吸去等結果。一套套流程,一步步操作,有條不紊地走了這麼幾千年的時光,而我觸目煎茶之後,那一餅餅翠綠,默默地祈禱。

飲茶更是容易醉人,先不說飲。單單水落葉絲的那一刻,就值得記憶,有人用大筆大筆的修辭寫它再次張開生命力的美,我倒覺得不如焦距自己的目光,看它又一次複生後的張力。玉露本身就能醉在藝術裏,想牢牢地刻上時間和文化的印記,僅這麼一瞬間足夠。等它張弛出力量,那麼品就成了最醉的美。最初說了,盧仝引了七碗,自覺飄飄欲仙。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愛茶成癡,醉歎生生不息。

有人說恩施玉露講究心性,品茶時若能達到寵辱偕忘,怡然自得,任其天地悠悠不盡,滄桑藐藐無絕,便可成百歲不老之人,至於漁樵於江渚,侶魚蝦而友麋鹿,又何憾焉?????雖是誇張了,但是說能虔誠的醉在恩施玉露絕不為過,從它發芽到水澤若玉,醉茶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