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墨山水畫,千卷玉露
靈犀
作者:劉曉坤
曾有盧仝飲茶七碗: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茶味是蒸得極好的,連品七碗,便飄飄欲了仙。
湖北恩施
湖北恩施,一段被煙雨朦朧浸在骨子裏的土壤。
東連荊楚,西臨渝黔,南接瀟湘,向北,還摸了摸神農架的角。於是養了一方好茶,喚作玉露。茶生五峰,山有空靈。山在這裏,茶在那裏,嗅的是自然。有溫和的氣候,充沛的雨量,朝夕雲霧繚繞,滔滔清江環抱;眨一下眼等一次暮雲合璧,便在平峪地、砂壤土裏綠出一春玉露,摘葉蒸香。
它又被叫作“玉綠”。其葉“外形緊圓挺直,色綠如玉”,故落名恩施玉綠。後來大概是時間泡出了它的味道,新茶入水的工藝越發的香鮮爽口。蒸茶後其葉緊圓光滑,色澤蒼翠綠潤,毫白如玉,有記載:“外形白毫顯露,色澤蒼翠潤綠,形如鬆針,湯色清澈明亮,香氣清鮮,滋味醇爽,葉底嫩綠勻整”,故改名“玉露”。於是乎,這款別具一格、品質特色的恩施玉露,流傳開來,成為獨特、唯一的存在,遠銷大洋彼岸,飲出湖北恩施墨色山水的藝術。
玉露茶並不驕脆,反而柔出了湖北恩施的風情,濃綠的葉色是五峰這座山最基礎的墨色。山水情也並不孤獨,一芽一葉,一朝一露,若中國獨有的水墨,而潑墨後又不是黑白基調,這符合恩施的層巒,符合少數民族的文化,溫柔出苗族少女的麵容和老年人手有拙繭的茶香。真要是把這裏看成一幅茶墨山水畫,用一首詩說來:
一山有四季,
十裏不同天。
一茶讀一頁,
千卷有風情。
古香玉綠
相傳陸羽蒸茶,寫過玉綠。《茶經》記它是為數不多的“蒸青綠茶”。當水浸入葉絲,看它若遊龍浮生,婷婷懸浮杯中,繼而沉降杯底,似玉下落,聞氣清香,帶入的畫麵感,莫不是那年那月那時陸羽一道瘦馬天涯的獨醉,無謂名利,杯水玉綠。
恩施玉露的殺青是唐代綿延下來的方法,就像這款茶綿延的味道,已經經久不可代替。自唐時即有“施南方茶”的記載。明代黃一正《事物紺珠》載:“茶類今茶名……崇陽茶、蒲圻茶、圻茶、荊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 恩施產茶,曆史悠久。遠在宋代,這裏已有茶葉生產。恩施玉露之創作,始於清康熙年間。當時恩施芭蕉黃連溪有一藍姓茶商,壘灶研製,其焙茶爐灶,與今日之玉露茶焙爐極為相似。所製茶葉,外形緊圓挺直,色綠,珍貴如玉。到三六年,湖北民生公司,與黃連溪毗鄰接壤的宣恩縣慶陽壩設廠製茶,出茶香鮮味爽,外形色澤翠綠,毫白如玉,格外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