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聖藥阿膠,盛名貢膠(1 / 2)

聖藥阿膠,盛名貢膠

靈犀

作者:黃鵬

“小黑驢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獅耳山上來啃草,狼溪河裏去喝水,永濟橋上遛三遭,少岱山上打個滾,至冬宰殺取其皮,熬膠還需陰陽水。”

這是一首流傳於平陰縣東阿鎮附近的民謠。短短的數十個字把一種古藥的選材和製作方法簡潔扼要地表達了出來。而這首民謠所表達的意思也被《中國藥學大辭典》節取收錄:“古法熬膠,每到冬季,擇純黑無病健驢,飼以獅耳山之草,飲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殺取皮,浸狼溪河內四五日,刮毛滌垢,再浸漂數日,置入寶鍋,取阿井水,桑木文火,銀鏟攪動三晝夜熬製成膠,即真阿膠也”。這裏的膠就是濟南平陰東阿地區出產的著名的阿膠。而其曆史傳承與製作工藝也被濟南市選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阿膠,因東阿而揚名

“阿膠,本經上品,弘景曰:出東阿,故名阿膠”,《本草綱目》一語道出了千年阿膠的正宗發源地。阿膠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藥三寶,是珍貴的補血聖藥。

中國的製膠史可追溯到上古時期,但是如同膠的原意一樣,膠最初的用途還是粘合物品。也許是因緣巧合,也許是先民們不斷摸索與發現,膠的食用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而對於膠的藥用價值則始見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書《五十二病方》。

根據史料記載,最初膠的種類以熬製原料的不同而區分。先秦典籍《周禮?考工記?弓人》中有“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的說法,可見當時製膠的原料不僅僅隻有馬科動物。

西漢《淮南子》一書中有:“阿膠一寸不能止黃河之濁”之說,這也是現存史籍中稱膠為阿膠的最早記載。因而東阿地區製膠史至少可追溯到西漢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藥學家及製膠手工業者們不斷探索與改進,至明代時東阿地區的阿膠工藝基本達到成熟。從前麵的民謠可以看出,熬膠工藝首先在黑驢甄選時開始,要先從外觀上把關,其次是喂養過程,不僅吃的飼料喝的水,而且喂養時需要的運動量都有一定的規定。關於最佳的取皮時間也建議在冬季寒冷的季節。因為民謠裏出現了明代古橋永濟橋,所以這首民謠的出現與傳誦應在明代以後。而民謠的出現以及代代相傳也正代表了東阿地區製膠的民間普及程度。所以,中國藥用膠最終以東阿之膠最為著名也是必然的發展。

一次機會,讓阿膠盛名於天下,得名貢膠

阿膠發展到清代時期,東阿地區的製膠作坊已形成了以於氏天德堂、塗氏懷德堂、王氏景春堂、鄧氏樹德堂、陳氏東嶽衡藥店等十餘家並存的局麵。這些作坊有的專製阿膠,有的前店後廠又兼行醫,各有所長,各領千秋,而其中又以鄧氏樹德堂和塗氏懷德堂為最。

鄧氏樹德堂即是現在東阿福膠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堂口可考曆史有三百多年,至清代鄧發主家時,所產阿膠已是眾家之首。經當地官府引薦,多次向宮廷進貢阿膠。清鹹豐年間,鄧氏樹德堂偶遇了一次改變影響力的機會。話說鹹豐帝的蘭貴人葉赫那拉氏因患血症,多次流產而不得龍子,經太醫診治也不見好轉,後由大臣推薦鄧氏阿膠,血症很快得以康複並順利懷孕誕下龍子,即後來的同治皇帝。而蘭貴人也因子而封至貴妃,這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事後鹹豐皇帝龍顏大悅,賞賜給鄧氏樹德堂三件禮物:一是賞樹德堂堂主鄧發皇馬褂一件,二是賜樹德堂手折子(相當於進出宮廷的通行證)一個,三是賜樹德堂阿膠一個禦筆“福”字。這在當時是莫大的榮耀,相當於現在給樹德堂在央視做了一個大大的廣告。鄧氏樹德堂的名聲一下子響遍全國,而東阿阿膠的價值也因這件事走向了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