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聖藥阿膠,盛名貢膠(2 / 2)

據《平陰縣誌?阿膠誌》記載:同治十年,皇帝派一名四品欽差來到東阿樹德堂,數九寒天支了九口大鍋,選用精挑的黑驢皮用洪範九泉彙集的浪溪河水連熬九天得阿膠極品“九天貢膠”進貢皇家。之後每年朝廷都會派人來監製九天貢膠,而“貢膠”一名亦成為東阿樹德堂獨有的榮譽代名詞。

鄧發去世後,黃馬褂隨其下葬,而鹹豐皇帝賞賜的另兩件禮物則完整地留存於世。在今東阿福膠博物館中我們還能看到有純羊皮製作的“手折子”,而那個禦筆“福”字則成為了福膠集團的注冊商標,它們都已成為見證東阿阿膠輝煌的珍貴文物。

地域變遷,東阿阿膠正宗何在?

如今市麵上能見到的說自己是正宗東阿阿膠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濟南平陰縣的東阿鎮,一個是聊城市的東阿縣及陽穀縣的阿城鎮。那麼這兩個都叫東阿的地方出產的阿膠誰是真的正宗呢?要了解這個問題應首先了解一下東阿地區的變遷。

曆史上的東阿縣城最早在陽穀境內的阿城鎮(阿井在此),自北宋以後縣治遷移至平陰的東阿鎮附近。曆史上的東阿縣地域分布跨黃河兩岸,雖縣城設在平陰東阿鎮,但黃河以北也分布有大麵積土地。如今聊城的東阿縣所在位置以前也是老東阿縣縣治區域。所以說如果阿膠以東阿之名來定,則阿城鎮,東阿縣,東阿鎮均得理而名之。

不過從明代以後民間所傳誦的歌謠來看,獅耳山、浪溪河、永濟橋、少岱山等地名均在今平陰的東阿鎮。走進東阿鎮老城,一條浪溪河南北將老城分為東西兩個區域。明代古橋永濟橋橫跨於浪溪河之上,這座堅固且精美的古橋曆經四百多年風吹雨打,如今依然挺立,依然與東阿老縣的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永濟橋東一裏地還保存有東阿老縣城的東城門,六層磚的發券讓這座曾經車水馬龍的古城門戶至今見證著東阿老縣的興衰。

當年小黑驢吃草的獅耳山在東阿鎮西南兩公裏,因獅耳山植被茂盛,遍山盛產中草藥,所以黑驢在山上吃草以後,中草藥的藥性融入黑驢體內,大大加強了驢皮的藥理。

東阿古縣因曆史變遷而現在分屬兩個城市,而東阿一名亦被一鎮一縣所重新擁有。不過追溯阿膠的發展史,當年東阿阿膠盛名天下時,東阿縣還是一個獨立完整單一的縣治。當年老東阿縣內阿膠作坊遍布縣內,熬製阿膠的工藝因時間的沉澱都日趨成熟,隻是經營的規模因財力人力而有大有小。盡管鄧氏樹德堂的阿膠因與皇家結緣而得賜“貢膠”一名,也不能說其他的阿膠作坊出產的阿膠質量比其差。就像如今東阿縣的阿膠廠注冊了“東阿阿膠”的商標就代表著其是正宗一樣,阿膠工藝是泛東阿地區寶貴的財富,是所有泛東阿人民智慧的結晶。所以泛東阿地區出產的高質量阿膠都是曆史傳承的正宗。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推廣,其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這種珍貴的曆史工藝得以流傳下去,更希望其遍地開花,得到更多阿膠人一起努力的繼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