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韻匠心
靈犀
作者:羅婷
開大山砌小石修拱橋鋪平路通南通北,
砍長竹劃短蔑挽圓圈箍扁桶裝東裝西。
——題記
騰挪翻轉,挑剔擋壓,篾絲在手繭上跳躍飛舞,篾匠以一雙粗糙之手,編織著
十裏八鄉的生活,溫暖著寂靜散淡的山村日子。
一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黔江,清澈的溪水裏跳躍著太陽的光彩,蔥鬱的森林中散發出沁人肺腑的芳香。綠色的田野撲灑著姹紫嫣紅的春意,寧靜的山寨溫盈著世外桃源的安詳。打破這寧靜的常常是梁亨琦老先生的劈竹聲。梁亨琦老先生今年已經77歲高齡,是梁氏竹編燈籠的第八代傳人。
梁氏竹編始祖叫梁邦文,原定居在湖南省會同縣堡子腳。由於子孫繁衍生息,人口劇增,不得已四處遷移。而梁邦文就是遷到黔江馬喇鎮蓮花社區的一支。隨行的梁氏竹編技藝也在這裏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梁氏燈籠做工精細,造型美觀,而最為吸引人的則是這種燈籠柔韌可疊,折疊合攏後就像一塊小糍粑【1】,所以又被稱為糍粑燈籠。燈籠在梁邦文時代就已經名聲大振,前來定製的客商更是絡繹不絕,馬喇【2】也形成了燈市一條街。更是在主編燈籠的基礎上形成了馬喇鎮名動四方的“向氏花燈”表演【3】,並且入選黔江區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隻是好景不長,這竹編一絕在1953年幾乎銷聲匿跡。梁氏竹編燈籠傳承到第七代時,梁氏竹編燈籠更是在“破四舊”運動中,遭受滅頂之災,幾乎絕跡。直到2006年,黔江區舉辦首屆鄉村文化節,作為馬喇鎮赫赫有名的向氏花燈要參加演出,梁氏竹編燈籠才得以重出江湖。
而作為梁氏竹編燈籠的第八代傳人,梁亨琦當時義不容辭地接下了任務。然而承諾容易,執行難。竹編燈籠看似簡單,其實程序繁複,且有很高的技術含量。著手製作後,梁先生不斷求教父兄,查閱資料,才慢慢掌握了這門手藝。
二
竹編的悠久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家在屬於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上百件竹編器物,可見篾匠在那時已經出現了。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向工藝方麵發展,其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漸精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位致力於竹編技藝研究的人,他就是民間口耳相傳的篾匠祖師爺——泰山。
春秋魯國的泰山原是巧匠魯班的徒弟,後來不知何故被魯班趕走了。泰山回到家中,思索再三決定不做一個學藝不精的木匠,轉而改做篾匠,並把做好的各種竹器拿到集市上去賣。魯班偶然看到後讚歎不已,經過打聽發現這些器具竟都出自被自己趕出門的泰山之手,於是感慨萬端:“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明清時期,竹編發展達到鼎盛。江南一帶出現了走街串巷的加工藝人。之後竹編隨著社會發展而逐漸變化。2013年,梁氏竹編技藝入選黔江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竹編燈籠,竹子自然是終極原材料。梁氏竹編對竹子的要求特別高,隻用“如母子之鉤帶,似閨門之悌友;恐獨秀而成危,每群居而自守”的慈竹,其它的竹子一律不用。梁老細細道出了其中原因。一是“慈竹”又名“子母竹”,有仁慈、和善、善良的含義,用來編織燈籠寓意深刻。二是因為編織時竹節處易斷,所以做燈籠的竹子隻能用一節。而慈竹比其它竹子的竹節都長,一節竹子能做一個燈籠。三是慈竹的韌性極強。
黔江多竹林,竹林又有散生和叢生之別。散生竹林“交鬆上連霧,修竹下來風”,更有朝陽素暉,翠竹茂陰之美。而“如竹苞矣”的便是叢竹,它們“大小相依,高下叢茂”。慈竹便是其中一種,“生必向內,示不離本,修莖巨葉,攢根遝柢。叢之大者,或至百千株焉。豐富的慈竹資源並不是根根都符合條件。梁老說他父親當年做竹編燈籠的時候,為了找到好的慈竹,跑遍了現在的金洞、早化、阿蓬江鎮、酉陽等地……現在做的竹編燈籠所用的慈竹全都是從官渡河砍來的。慈竹的選擇不僅要看長勢,還得看山勢,必須是生長在陽山地帶的慈竹才行。因為生長在陰山地帶的慈竹日照時間短,韌性差,因而不適合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