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砍竹子也是一門學問。砍伐竹子之前要擇期程(黃道吉日),然後為祖先奉貢品跪地祭祖並念秘訣,最後再由傳承人抽簽,抽得中簽者帶領三人進山砍竹。現在看來雖是有些迷信,但由此也看出他們對自然的崇敬,與對這門手藝的尊重。

梁氏竹編燈籠的編織工序很多,將慈竹搬回家後,所要做的第一道工序便是破竹,這一道工序最能考驗篾匠的手藝。破篾的工具非常簡單,隻一把蔑刀爾。而能不能破好,卻非常具有技術含量。篾匠工作刀口要麵向自己,每一個擁有嫻熟破篾功的篾匠,手上都會留下很多疤痕和血洞。曆經這番破竹,篾匠的心境得到磨練,兩隻手的配合和諧,心與手達到高度一致。

好的篾匠師,隻選用竹子的頭兩層。因為竹子越是外層越是結構緊密,不容易腐爛,韌性也更好。用篾刀把竹子劈成粗篾之後,粗篾還要放在特殊的勻刀上進行加工精修、均勻拋光。在兩片刀片下麵有一塊墊片兒,這個墊片兒的厚度決定了篾絲的寬窄,最細的粗篾就從勻刀的最窄處走過,越寬的粗篾越往上走。勻刀沒有固定的刻度,全靠一雙手來控製。接下來,修好的竹篾要在刮刀上再統一厚薄,這些動作要求操作人用力要均勻,用力過大容易把篾絲扯斷,用力過輕則無濟於事。所破的篾條絲粗細必須均勻,如果不均勻,編織出來的燈籠便會歪。

材料配備齊全,準備工作做好了,接下來便是編織工作。編織尤以燈籠上口是最難的,它是控製整個燈籠大小和造型的關鍵部位。在造型上,梁氏竹編燈籠蘋果型、冬瓜型等。燈籠上口的大小,梁氏族人以“方”為單位,一“方”所需要的篾條絲為5根,而一般最小的燈籠為12“方”,也就是整個燈籠要用60根粗細均勻的篾條絲。受慈竹竹節的限製,梁亨琦如今做過最大的燈籠為18“方”,用了90根篾條絲,燈籠的直徑達到了40厘米。上口的時候,鬆緊比例掌握非常重要,這個比例是篾匠從師父那裏學來的,在長期實踐中一代代傳承下來。按照這個比例,編織出來的燈籠才美觀規整。

做完第二道非常複雜的編織工序,竹編燈籠的毛坯就成型了。後麵的工作便是給燈籠貼上皮紙、寫字繪畫、用桐油製作顏料並上色、晾曬、製作燭台與掛架。先在燈籠殼上來來回回地刷了幾遍自製的麵粉糨糊,再拿出一張薄薄的桃花紙,小心翼翼地把燈籠包起來,隨後魔術般來回刷了幾下刷子,桃花紙就幹淨均勻地貼在燈籠殼子上。隨後,將這些燈籠經過簡單晾曬,就可以往燈籠上畫圖寫字。最後套上木頭燈架,就這樣,一個精美的梁氏竹編燈籠就誕生了。

梁氏竹編燈籠工藝已經傳了八代人,而梁亨琦正是四位第八代傳承中的其中一位。因祖訓有“藝術不傳異性,傳男不傳女”之規定。目前,梁氏竹編燈籠隻在梁氏家族中獨家流傳。然而,梁老以及其父親兄弟都年事已高,為了讓竹編燈籠後繼有人,他不惜違背祖訓想將技藝傳授給女婿邢貴均。不過一直經營道路運輸的邢貴均因為對這門技藝並不感興趣。傳承道路越來越艱難。自己全是幾個女兒,哥哥梁亨孝的兒子、孫子以及弟弟梁亨璞的兒子全在新疆打工,因技藝無法維持生計,所以誰也不願學習。燈籠技藝麵臨後繼無人的艱難局麵。

竹子年複一年的葳蕤繁茂,隻是陪伴它的人一年一年的減少,村子也一年一年空了。村落裏梁老偶爾的剖竹聲讓山裏的村落更顯荒寂。對堅守傳承之路的梁老來說,這項營生已經不是簡單的謀生那麼簡單。它不僅是梁氏祖祖輩輩精湛技藝的見證,更是承載著黔江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

落寞的老行當在老城山野的各個角落逐漸消失,原本稀鬆平常的竹篾製品一天天減少,堅守傳承之路的老藝人一天天老去,空留“傳統技藝傳承在何方”的無限感歎在竹林裏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