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朝傳教士 一筆貫中西(1 / 2)

三朝傳教士 一筆貫中西

誌趣

作者:簍子

如果你對康乾盛世的曆史有所了解,那你一定知道一個叫郎世寧的宮廷畫家,近些年他的“先進事跡”還被拍成了電視劇,找了大山作為扮演者。每次談到他,我都會想起毛澤東那篇《紀念白求恩》,如果稍加改動,就是對郎世寧一生最佳的評價:“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繪畫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謙虛好學的精神,這是中西合璧的精神,每一個中國畫家都要學習這種精神。”

郎世寧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裏奧內,生於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由於郎世寧帶來了西洋繪畫技法,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他先後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早徐悲鴻等人三百多年開始探索中西合璧,代表作品有《聚瑞圖》、《百駿圖》、《弘曆及後妃像》、《平定西域戰圖》等。

想當年他追隨著利瑪竇、湯若望等前輩的足跡,先從地中海上船,往東行駛繞過西班牙直布羅陀海峽,繞過非洲東岸、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然後繞過南亞次大陸,進入南中國海,到達當時被葡萄牙占領的澳門。上岸後,朱塞佩?伽斯底裏奧內學習中國的禮儀,熟悉中國的文化,並取了個中國名字叫郎世寧。不久,他從澳門轉到廣州,當時的廣東巡撫知道來華的歐洲人中有位畫家,就上奏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很高興,下旨請他到北京來。

當時康熙已61歲,酷愛藝術與科學,雖然不讚成郎世寧所信仰的宗教,卻把他當做一位藝術家看待,甚為禮遇。旋即派郎世寧為宮廷畫師,不給他傳教的機會。郎世寧每日清晨從北京東華門附近的寓所步行進宮,七時向宮門禁衛報到。在一所坐落於庭院與禦花園之間的畫室內作畫,直到下午五時為止。這間屋子夏天炎熱,冬天嚴寒,郎世寧必須把一缸缸顏料放在小炭爐上烘著以免凝結,除繪畫外他還得修習漢文與滿文。

康熙駕崩,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傳教士皆逢厄運,唯有在宮廷服務的教士受到特殊禮遇。在雍正年間,郎世寧根據皇帝的旨意,向中國的宮廷畫家斑達裏沙、八十、孫威鳳、王珓、葛曙和永泰等人傳授歐洲的油畫技藝,從此,純屬歐洲繪畫品種的油畫,在清朝的宮廷內也開始流行。在宮廷之外,郎世寧還與雍正皇帝的幾個同父異母弟弟關係打得火熱,如怡親王允祥、果親王允禮、慎郡王允禧等,為他們作畫,並有多件作品流傳至今。

即位第二年,雍正皇帝開始大規模地擴建圓明園,這為郎世寧提供了發揮其創作才能的極好機會。他有較長一段時間居住在這座東方名園內,畫了許多裝飾殿堂的繪畫作品。其中既有歐洲風格的油畫,還有在平麵上表現縱深立體效果的歐洲焦點透視畫。雍正皇帝對於這位洋畫師的作品十分讚賞,曾經對一幅人物畫的圖稿做了如下評語:“此樣畫得好!”

13年後,乾隆繼承大統。乾隆皇帝雅好書畫詩文,在位期間重視宮廷繪畫的發展,所以從康熙時就入宮的畫家郎世寧仍然得到重用,成為宮廷畫家中的佼佼者。乾隆登基時年24歲,每日必去畫室看郎世寧作畫。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曾多次獎賞宮廷畫家,郎世寧的“紅包”每次都挺大。郎世寧在中國度過70歲生日。壽誕當天,郎世寧坐著大轎,24人的樂隊作為前導,一群滿漢官員騎馬隨後,可謂皇恩浩蕩,殊榮有加。